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学具的使用不可或缺

【作者】 张培仁

【机构】 高崖库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已使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小学数学学具的使用仍不可或缺,使广大数学教师欣喜地看到,教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实践发展的程度决定着认识内容的深度。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都靠感官来进行,而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让学生使用学具,学生总在七手八脚的玩,不好控制课堂纪律,又浪费课堂时间,其实学生玩的过程,既是他们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体验、探索、理解的过程。如果说学具操作浪费了课堂时间,只能说明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学具的应用,对学具的如何应用“备课”不够,经验不足。而怎样能让这些学具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到每一种学具如何使用效果最好,这都需要教师仔细研究、积极探索、认真备课。
  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学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跃的情绪状态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对识记材料的极大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就会感到新颖奇趣,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充分在感知中形成概念,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方法规律,形成各种学习能力。加强学具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运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前苏联陈千科实验中可看出:小学二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效果,在四年级则看到相反的对比关系,但两种记忆不太显著,到六年级起两种识记效果开始出现较显著的差异。学具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转化和发展。学具操作,对提高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并且喜欢寻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有意识记的发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上课前,让学生制作了不同厘米的小棒;上课时,分小组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搭三角形,并分为能搭成三角形和不能搭成三角形两大类,记录每次3根小棒的厘米数,同时思考能搭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操作结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师生探讨总结,得出“三角形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鼓励学生质疑活动,论证不能搭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长短关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拓展了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 
  二、运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概念的形成是由具体到抽象,尤其学习起始概念,更要靠亲身感受。在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分析 、归纳,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实在的材料,结合活动情境、生活情境进行具体到一般特征的分类,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认识教学时,先让学生制作活动温度计、活动海洋图(潜艇活动)等学具。上课时 让学生操作,理解零度、海平面作为基点的含义,理解零度以下温度是零度以上温度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 海平面以上是海平面以下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明确的正负数概念。这样操作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逐步舍弃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极其深刻。 
  三、运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推导几何公式和计算法则。 
  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让学生动手的机会。笔者认为:要重视学具操作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弄清算理、建立数学抽象概念,启发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概括公式、法则等。实践证明:学具操作比教具演示的教学效果更胜一筹。如几何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用硬纸自己画画划划、割补拼凑转化得出;计算法则的来由,可让学生用实物图片自己去摆摆做做、看看想想得出。例如、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首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各种多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出所有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同时观察并思考:1.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2.三角形内角和的总;3.三角形内角和的总和与多边形内角和的关系,并整理成表。 学具操作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操作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