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论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备与背

【作者】 邵伟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方法,除了课堂中的培养外,还可以在课前的准备中或课后数学知识的记忆中来培养。通过在数学课前的知识、学具、心理等充分的课前准备,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主动,掌握知识体系更全面, 也有助于整堂课的精彩生成。而课后的部分数学知识的记忆(背),除了能消化一部分课堂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学得有充实感,并在与人交流时有话可说,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关键词:数学能力 课前准备 课后记忆 
  从教十载,时常在数学老师的口中听到如下两个问题:“该不该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有所准备?”“可不可以用背的方法来学数学?”老师们都在疑惑,甚至都在争论,有的说不可以,原因是课前的准备会让学生在整堂课中索然无味,而课后的记忆更是与数学的学习背道而驰,明明是要理解的东西怎么能背呢?但笔者认为这两方面是学生在课堂数学之外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数学既要备,也要背。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即为预备,准备,这句话强调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有所准备。机会往往给有所准备的人,也正说明了这个意思。更有一句话叫做:熟能生巧,巧能生精。所谓的“熟”,在学习上可理解为先了解,再理解,进一步再记牢,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背的过程,有了这个前提才有更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所以这两个“bei”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课前准备给课堂添彩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往往能看到班中的学生在上数学课时,不时地忘记这样学具,忘记那本本子,更有甚者已经上课五分中了,但他的心思还在课外,连要学什么知识都没有心理准备。这种现象的屡屡发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给课堂的教学拖了后腿,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课前准备的习惯,连常规的学具都没准备好,更何谈课前知识的准备呢?学数学要做到心中有“数”,那就要在上课之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正如外出旅行要看导游图一样,只有做事之前做足准备,才能“游”得尽心,“游”得自如。
  那么如何进行准备呢?首先,学具准备和心理准备可以作为课堂常规来强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其次,对于知识准备,我认为可以用二点一线来概括,二点是指知识点和注意点分别是什么?一线则是“这个课文的学前知识有哪些,学习时有哪些方法(技巧),学了这个知识后又可以进行哪些应用?”这一条学习线。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用“底×高÷2”这个公式,也都注意了“除以2”这个细节,并且能熟练地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研究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尔后,我又让孩子们进行组内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甚至连一些“后进生”都跃跃欲试……这节课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教学目标中应有的知识,更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学到了更多的方法和知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甚至在学生学习其他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他们会很有方法、很有心得。学生如能按照这个二点一线对所学的课文进行精心的准备了,那么学生亦明白了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老师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有点类似于时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把知识点的准备留在课外,课内探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巩固)
  二、 背熟知识给学生信心
  学数学要有充实感、成就感,那就是“背”的功劳了。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凑,我理解为这是一个背熟并达到生巧的过程,它以已记忆的材料为基础,达到了创造的高度,所以这里的“背”,并不是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我们需要“背”,其他学科也同样需要。那么学数学要如何“背”呢?笔者认为在数学中的“背”有内容与方法之分,从内容上讲在小学阶段主要要记忆乘法口诀、一些运算定律(乘法和加法)、几何公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等,还可以添加一些自编的记忆内容作为辅助记忆材料,如:低段的加减法类的儿歌、平方数表、高段的应用题类型表、∏表等等;从方法上讲小学低段学生比较适合口诀记忆法和简化记忆法,而小学高段学生除了上述两种方法以外,更提倡分类整理成表格来记忆或用理解的方式去记忆。
  例如,在实际课堂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笔算乘法时对于口诀的运用不熟练,导致最后结果的算错,通过查找原因,我了解到学生在记忆乘法口诀时,只记住了竖排口诀表后就以为过关了,记忆地生疏导致了日后的不熟练,从而在运用时屡屡出错。所以在引导低段学生时,可对乘法口诀表换形式地记忆,如竖背、斜背、倒背、看到结果后想出口诀等,这样扎实地记忆将会对日后的常规计算产生重要影响。再者,在引导中段学生时,可将“背”的内容编成口诀或简化,如可将平方表编成“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二一二一四四、一三一三一六九……”这种学生读起来上口,记起来容易的口诀。背熟这张表后,可简化学生在计算平方数或者在高段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的计算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计算时的信心。而在引导高段学生时,则尽量让学生将要记的内容归纳到一张表格中或分类进行比较、理解,如在“背”几何公式就是用表格记忆法效果较好,在“背”数量关系式和应用题类型时就是用归纳、理解效果较好。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背”牢了应掌握的内容,那么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作业,心里都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渐渐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有自信。熟练的记忆,得心应手的应用,将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爱之心。
  三、有bei无患
  “备”与“背”这两者搭配来学习数学,会令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兴趣提高许多。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用好这两个“bei”,我们还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如课前的准备,笔者的做法是在新接手班级时让学生在每节课前都做好常规学具的准备,并适当地组织几个活动来强化这个训练、过一段时间再进行课前心理准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应该上什么而作好心理调整,最后再进行学情准备,用“二点一线”的方法去让学生对数学课前的知识进行准备,学生经过这几个阶段的训练,基本都能做到课前准备充分,从而在课堂中也学得更自信。至于课后的知识点的记忆,也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对于哪些知识点需要怎样记忆,又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检验“背”的效果,则要老师根据教学实际而灵活安排了,笔者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积累。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就要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在指导这种方法时不但要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而且还要做一个长期的准备。从而,真正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