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诗歌语言的美学追求

【作者】 张小琴

【机构】 石龙溪民主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诗歌艺术实际上是语言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唯一载体,没有语言便无所谓诗歌。语言是志的依附,是情的寄托。
  关键词:诗歌  精美语言   美学追求  美学标准  弹性美  美的形象
  诗歌视语言为第一生命。我们阅谈、鉴赏诗歌首先要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我们创作诗歌更要运用和推敲用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翻开浩繁的诗歌长册,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流传千古的,好的思想都依附于美的诗歌语言。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好的语言就写不出好的诗歌,不注重语言表达者决不是好的诗人。
  一、诗歌语言的美学标准
  写作诗歌,要调动诸多文学手段。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用的是夸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用的是对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是比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的是拟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用的是反复;还有用顶针,用借代,用排比,用设问,用反问,用赋、比、兴的。诗歌语言还要讲音节,讲声韵,但不管用哪一种或多种方法,根据我的体会,好的诗歌语言要做到四个字,即四字标准。
  第一个字是“顺”。即言顺、气顺、情顺、理顺。所谓言顺,是要求自然流畅,不拗口,不晦涩。白居易常将写好的诗念给老太婆听,听不懂就修改,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追求的就是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凡是千古名句,无一不是通畅自然的句子。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所谓气顺,就是要求一韵到底,一气呵成。一幅书法要气韵贯通,一幅画要气韵流畅,一支歌要音韵和谐,一首诗也不例外,要不凝滞,不阻隔,朗朗上口,通畅自然。所谓情顺,就是要有感而发,要纯真,不虚伪,不无病呻吟。在一首诗中,情感往往有变化,有抑扬,但要统一,要一脉相承。所谓理顺,是指议理诗中的理要正确,不偏颇,有较高的品味和见识。总之,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要顺情、顺理、顺气、顺口。“顺”是诗歌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字是“切”。即对人或事物的形态、声音、性状的描摹要准确,要切合,要切题、切意、切情、切景,要切时、切地,切合人物身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对字义、词义、句意要弄清楚,对典故、传说、历史要把握准确。刘勰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大作家莫泊桑说:“不论人家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怪不得王安石把“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先后改为“过”,改为“入”,改为“满”,最后才改为“绿”字。黄山谷把“高蝉正抱一枝鸣”的“抱”字,先后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最后才确定为“用”字。范仲淹将“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德”字改为“风”字,贾岛改“推”字为“敲”字,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追求的是一个“切”字。
  第三个字是“新”。“新”包括内容新和语言新。内容新包括角度新、立意新、张扬个性,写有独特见解的诗词。语言新指的是炼字,选词、用句要有新鲜味,要新颖。要剔除陈腐的老套的和人云亦云的词句,要推陈出新,要典故翻新。总之,古人无论是写征夫、写闺秀、写文士、写寡妇,都形神毕肖,个性鲜明,真正突出了一个“新”字。
  第四个字是“变”。诗歌篇幅短小,用语简炼,特别是近体诗,五绝少到20个字,七律也只有56个字。还兼以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限制,它的用语省略、跳跃、倒装变化甚多。如省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显然省去了谓语;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主语不是花,惊心的主语不是鸟,它们的主语都是人,却被省略了。而这些诗均为名篇大作,经一省略,诗句更为精炼,内容更生动更丰富了。再看跳跃的例子。诗的句式变化,除句子本身的省略跳跃和倒装外,还包括诗中上、下联的结构变化。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属于主谓宾结构;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属于主谓结构;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属于连动结构;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属于动宾结构。这种变化,克服了上下联的雷同,加强了语气的抑扬顿挫,增强了粘与对的艺术效果。
  二、语序的变化也可以使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富于弹性美。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按一般说法,“惊鹊”应是鹊惊,“鸣蝉”应是蝉鸣。如果这样,句子就显得平庸;现在把它们倒过来,把两个短句变成两个词,句子就显得更劲健,所表现的形象更突出。特别是杜琢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林》中一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一般说法就是,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平庆语调的关系,而主要是为了突出景物的色彩和形态,给人以更鲜明的印象,这样不仅句法新,而且形象性强,使诗句高度凝练以富于张力。
  三、美的语言有待于刻划美的形象
  我们知道,小说和戏剧是以刻划人物为中心的,散文和诗似乎并非如此。其实,不管什么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写人。因为人(下转第33页)(上接第63页)是社会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写人句活脱而又巧妙地向张丞相表白求助之心,表白自己在野与隐居并非本愿,出山应考或任职才能一展才华和抱负。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本是一首写景诗,但其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写出了村妇和村姑在月光下浣衣归来时的活泼与热闹,写出了村民趁月色出舟捕鱼的情景。从而生动地刻划了村民勤劳、淳朴、热清,开朗的群体形象。于是可以说,美的语言刻划了美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说,美的形象的刻划使诗人锤炼出更美的语言。
  四、美的语言有赖于字斟句酌,用语恰列好处
  我们的前人和古人为表情达意而斟词酌句的例子不计其数,在此,实在不必赘言。而需补说的是两点:一是斟酌什么;二是把握好诗歌语言的个性特点。
  先说斟酌什么。汉语词极其丰富,同义词甚多,差别有的极其细微。人们斟酌词语无非是比较和鉴别词语的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和场合性,比较和鉴别词语的类别,词语的结构,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以及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词语的色彩等等。而这种鉴别和选用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有益于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意境的完美。而那些有害于内容,有损于形象,有碍于意境的词语,即使自认为很好,也要忍痛割爱,一律摒弃。而且,我们所斟酌的不是生僻词语,而是常见的词语。生僻词语最好是不用或少用。常用词语要让它充分地表情达意。如杜甫《蜀相》的前四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里的“寻”、“自”、“空”是多么常见,可它各自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内容。其含义是:战乱时的人们很少来瞻仰和参拜诸葛亮的祠堂了,致使祠堂隐秘,诗人要瞻仰也只能去问去寻了。一个“寻”字直奔主题,含意深刻。正因为如此,所以祠堂台阶的春草碧绿如茵,无人踩过,林中黄鹂歌喉宛转,无人欣赏。诗中的“寻”、“自”、“空”用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诗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务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写出更好的诗篇,向更高的美学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