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曲径通幽———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作者】 郭 颖
【机构】 德州市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因此,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关键词:享受语文;阅读独特性;兴趣激发
今天的语文课堂摒弃了最初的照本宣科,一改教参书与考试大纲统一天下的局面,而是把学生的眼光作为视角,让学生自主学习,身临其境,从而开创“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局面。
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是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并最后达到“不疑之处而置疑”的更高境界。
例如,我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设置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课文探究,“文中的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在学生的精彩回答之后,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整篇文章做一个简要的论述,阐述时,我特地压低了声音,娓娓道来,大家心底都对莫伯桑笔下的那位于勒叔叔给于极大的同情。在说完以后,我停了十秒,我听到教室里轻轻的传出“唉”的悲叹。正当所有同学的心灵达到与文本的共鸣时,我趁热打铁,指出文中的细节,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社会,理解现实。比如,文中在回忆于勒叔叔之前的辉煌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是一个船长呢?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人呢?”学生顿时睁大了眼睛,从那充满疑惑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学生对此问题的专心思考。于时,课堂再次沸腾,有的就事论事,说可能是于勒的旧友;有的搬出了政冶理论,说是因为船长的低位是卑微的,和他们家同等阶级……语文课堂也一改往日的“清风乍起”,“水波不兴”的教学现状,而达到了我所认为的好课所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比如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主题时,我就避而不谈教参书上权威的提法,也不提自己的见解,更不用参考书上的概括总结。我先请学生总结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哪些时候的“故乡”?聪明的学生们很快回答说:“写了童年时候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我立即表扬了他们的灵敏,并进一步提问,“那为何鲁迅要写下这三种状态的故乡呢?少写其中的一种不行吗?他到底想通过这些去表达什么呢?”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每四个人一小组,五分钟后由每组的组长上台讲解答案。五分钟后,每组都积极踊跃,组长更是当仁不让,每组都急于去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在台下也做起了学生,请组长充当回“小老师”在讲台之上发表演说。结果,这堂主题的分析课非常的成功,大家共总结出六个不同的主题思想,有“童年的怀念”说,“游子对故土的依恋”说,“中国人灵魂的折射”说,“国民意识的呐喊”说,“为理想的故乡之奋斗”说,“作者无奈与矛盾的挣扎”说。在台下的我无疑是听得最为激动的一个,万没想到初三的学生也能解读八十多年前的作品。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比如,学习了孙犁先生写的《芦花荡》,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后半部分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学生在扮演学者进行答记者问时很是开心,各抒已见,畅读阅读的感受。于是,我对他们的发言做出相应的评析:“大家所说的这些恰恰就反映了这篇小说情节上的主要特点——传奇性。”下面很多同学不解,我接着解释,“所谓‘传奇’就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当同学们茅塞顿开之时,我又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这段精彩的情景表演出来吗?”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热烈的吹呼:“愿意!”。到了第二节课,同学们纷纷拿起道具进行才艺展现,将老头子的勇敢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同学为了更加突出传奇的效果,还特别画了一幅芦苇的水墨山水画贴在黑板上,还有的则用线作支撑让两个同学分别在两头拉着,在讲台之上荡起了小船,让“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站在“船”的中间开始了一段传奇故事。有的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突出表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特点,则将“老头子”的语言夸张化,语气也更为突出,甚至还特意为“老头子”编了一段山歌民谣。同学们专注的看着表演,并在笑声中更加深刻品味到了小说的传奇特点。然后我对他们的表演略加以指导,并启发学生再度思考老英雄形象。
总之,新课标讲究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敢于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这样方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郭颖,女,汉,山东人,德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关键词:享受语文;阅读独特性;兴趣激发
今天的语文课堂摒弃了最初的照本宣科,一改教参书与考试大纲统一天下的局面,而是把学生的眼光作为视角,让学生自主学习,身临其境,从而开创“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新局面。
一、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是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并最后达到“不疑之处而置疑”的更高境界。
例如,我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设置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课文探究,“文中的于勒是怎样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在学生的精彩回答之后,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整篇文章做一个简要的论述,阐述时,我特地压低了声音,娓娓道来,大家心底都对莫伯桑笔下的那位于勒叔叔给于极大的同情。在说完以后,我停了十秒,我听到教室里轻轻的传出“唉”的悲叹。正当所有同学的心灵达到与文本的共鸣时,我趁热打铁,指出文中的细节,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社会,理解现实。比如,文中在回忆于勒叔叔之前的辉煌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是一个船长呢?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人呢?”学生顿时睁大了眼睛,从那充满疑惑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学生对此问题的专心思考。于时,课堂再次沸腾,有的就事论事,说可能是于勒的旧友;有的搬出了政冶理论,说是因为船长的低位是卑微的,和他们家同等阶级……语文课堂也一改往日的“清风乍起”,“水波不兴”的教学现状,而达到了我所认为的好课所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比如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的主题时,我就避而不谈教参书上权威的提法,也不提自己的见解,更不用参考书上的概括总结。我先请学生总结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哪些时候的“故乡”?聪明的学生们很快回答说:“写了童年时候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我立即表扬了他们的灵敏,并进一步提问,“那为何鲁迅要写下这三种状态的故乡呢?少写其中的一种不行吗?他到底想通过这些去表达什么呢?”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每四个人一小组,五分钟后由每组的组长上台讲解答案。五分钟后,每组都积极踊跃,组长更是当仁不让,每组都急于去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在台下也做起了学生,请组长充当回“小老师”在讲台之上发表演说。结果,这堂主题的分析课非常的成功,大家共总结出六个不同的主题思想,有“童年的怀念”说,“游子对故土的依恋”说,“中国人灵魂的折射”说,“国民意识的呐喊”说,“为理想的故乡之奋斗”说,“作者无奈与矛盾的挣扎”说。在台下的我无疑是听得最为激动的一个,万没想到初三的学生也能解读八十多年前的作品。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比如,学习了孙犁先生写的《芦花荡》,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后半部分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学生在扮演学者进行答记者问时很是开心,各抒已见,畅读阅读的感受。于是,我对他们的发言做出相应的评析:“大家所说的这些恰恰就反映了这篇小说情节上的主要特点——传奇性。”下面很多同学不解,我接着解释,“所谓‘传奇’就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当同学们茅塞顿开之时,我又趁热打铁:“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这段精彩的情景表演出来吗?”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热烈的吹呼:“愿意!”。到了第二节课,同学们纷纷拿起道具进行才艺展现,将老头子的勇敢自信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同学为了更加突出传奇的效果,还特别画了一幅芦苇的水墨山水画贴在黑板上,还有的则用线作支撑让两个同学分别在两头拉着,在讲台之上荡起了小船,让“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站在“船”的中间开始了一段传奇故事。有的为了增强戏剧效果,突出表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特点,则将“老头子”的语言夸张化,语气也更为突出,甚至还特意为“老头子”编了一段山歌民谣。同学们专注的看着表演,并在笑声中更加深刻品味到了小说的传奇特点。然后我对他们的表演略加以指导,并启发学生再度思考老英雄形象。
总之,新课标讲究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敢于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这样方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郭颖,女,汉,山东人,德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