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牟晓静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目标 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一种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学科性,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人才。职业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导向及暴露出的问题
近十年来,在 “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能满足企业就业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一导向在职业教育现实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很多地区和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岗位对接,忽视学生的创业、创造教育;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忽视学生的“跳槽”率。不少学生在技能上虽然达到了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的水平,但是他们的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却并未具备。
3.培养内容
3.1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具体来讲,在教学中一是要规范教学计划,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杜绝课程开设随意性大、使用低水平自编教材等现象。同时适应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新情况,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2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出来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
4.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4.1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时间有限,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各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压力大,导致教师学习和进修的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在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缓慢,这也影响了整个高职师资队伍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高职院校,本科学历和初、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也不连续。从企业引进或者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如果长时间只从事教学而不到生产一线去实践,知识和能力也就无法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更新,其“双师型”特征很容易丧失。
4.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科研;职称到手,安于现状;科研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和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并且注重教师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从不同方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关键词:职业教育 目标 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一种类型,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学科性,培养的是学术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第一线实用性人才。职业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导向及暴露出的问题
近十年来,在 “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能满足企业就业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一导向在职业教育现实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很多地区和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岗位对接,忽视学生的创业、创造教育;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忽视学生的“跳槽”率。不少学生在技能上虽然达到了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的水平,但是他们的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养却并未具备。
3.培养内容
3.1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传授一技之长,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技术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具体来讲,在教学中一是要规范教学计划,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杜绝课程开设随意性大、使用低水平自编教材等现象。同时适应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新情况,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足、开齐、开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2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摒弃“我读了书,出来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概念.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
4.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4.1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时间有限,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各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压力大,导致教师学习和进修的时间严重不足。因此在职教师学历学位提升缓慢,这也影响了整个高职师资队伍水平的迅速提高。在高职院校,本科学历和初、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大。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也不连续。从企业引进或者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双师型”教师如果长时间只从事教学而不到生产一线去实践,知识和能力也就无法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更新,其“双师型”特征很容易丧失。
4.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
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科研;职称到手,安于现状;科研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和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并且注重教师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从不同方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