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面向工作过程的中等职业学校“13·37”教学模式解析

【作者】 张 可

【机构】 栾川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如何对接这一问题,提出了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对其实施对象和核心内容加以阐述,提出“13·37”教学模式的模型,并进行解析。
  关键词:面向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新近提出,现代中职教育要加强“五个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作为其重要一环,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新课改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一目标,栾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本着简洁明了、便于实施的原则,在教学课堂改革不断突破,经过不懈努力,创造性提出“面向工作过程导向的‘13·37’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一种成熟高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
  一、“13·37”教学模式综述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教学理念,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实施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入手,既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13·37”教学模式实施对象
  教学对象: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课程对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践课程。
  三、“13·37”教学模式核心内容
  面向工作过程的“13·37”教学模式,由“13”和“37”两部分组成,“13”要解决的是“方向”和“方法”的问题,“37”要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13”中的“1”指的是“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从内容选取上要做到“典型、明确、高效”,从实施形式上要做到“一导一模一结合”,即“导学案要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工作任务”是该教学模式的“魂”。“3”是指“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
  “37”中的“3”是指“一张工作任务明白卡,一份工作成果鉴定表,一份业绩报表”,它们将融入教学诸环节,成为课程实施的有力推手。“7”是指教学实施的七个环节,即:“创设工作情景→领取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实施工作过程→鉴定工作成效→反思工作效果”。
  四、“13·37”教学模式模型分析
  1、从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完成“创设工作情景”、“制定工作任务”和“鉴定工作成效”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已然确定,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做好铺垫,明确工作任务,后一个环节与工作任务验收小组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所占时间为十分钟。其他四个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占时四十分钟。师生主导课程时长比为1:4,教师还权课堂,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学实施的主体来说,“确定工作角色”、“确定工作方案”两个环节由学生完成,而不是由教师指定,既是迎合新教学理念的需要所在,更能彰显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所在。这一转变使学习权从教师归位给学生,实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不再是遥远的梦,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自主学习才有动力,合作学习才能高效,探究学习才能深入,最终改变学习的价值取向。
  3、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来说,教学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过程诸环节始终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有四个方面好处。一是学生进行岗位角色定位,培养了学生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师生拥有共同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完成工作任务。三是教师从作业布置者变成助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顾问,构建出合作共赢的师生关系。四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4、从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来说,单个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验收小组通过填写任务实施鉴定表、客户采纳意见两种方式实现,体现形成性评价;工作效果反思是对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全面反思材料,体现过程性评价。学科单个工作任务汇总,形成月工作业绩报告,学科工作业绩报告,年工作业绩报告,体现过程性与结论性评价的统一。
  作者简介:张可,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本科,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