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作者】 崔典波

【机构】 和龙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探究能力的目标提出,明确了教法研究的重点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改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走向社会,融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保障。一定要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目前存在学校讲授的一些理念与社会略有脱节,有些学生走出校门无所适从,而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以致用,而这恰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观察    质疑     探究   独立思考
  潘涌在他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一书中提到:“20世纪后期以来,从‘学科中心’或‘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再到新近的‘能力中心’或‘探究中心’,这是母语教育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所说的“探究中心”实际上就是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中心”)。 它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教师讲授,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通过各种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是一个能主动地了解和认识事物的过程的能力。“培养探究能力”的提出,明确了教法研究的重点是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形式改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走向社会,融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保障,而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最终结果只能是把教学引向了“表演”的方向。
  培养探究能力在语文课程的具体体现就是情智双修。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实施,还仅停留在探讨的状态中,它的推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主要是师生认识上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读读书、认认字就是学语文;有的学生认为名著读得多、文学知识丰富就是语文学得好 ;同时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也是重知识传授、重讲解,轻形象感染、轻实际能力培养,不太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渗透。学生走向社会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如何去学习这种能力?把这些现实问题融进教学中,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所以说“探究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很多语文老师研究教法时担心“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认为这个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就是说:认字、读名著、背古诗与探究性教学不矛盾,二者缺一不可。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几个例子:第一个我们先看看卢刚,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28岁已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学位,但在1991年制造了开枪射杀学校领导和同学等五人之后,饮弹自杀的惨剧;另一位是一个贫寒农家子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得主,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后却因琐事连杀多名室友的马加爵......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前两年还有一个也很令人费解的新闻:一个研究生在火车上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妇女拐卖了。为什么高文化高智商的成绩佼佼者,在生活中的表现让人如此扼腕?这些事件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如何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呢?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如何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语文教学层面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主动去分析、去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发现其感兴趣的问题后,能借助各种手段,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能力。
  学校不应该是一座“象牙塔”,学生也不可能永远呆在“象牙塔”里。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的前提,就是学生要具有基本的探究能力,学生具有了清晰的准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方面的学习,毕业后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存在感、不迷茫。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探究意识,并能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从而具有理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实现语文的社会化和社会的语文化的目标。所以说,语文课教学的责任重大,每个语文教师要有这种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帮助学生顺利的融入社会,不仅是《职业道德规范》课程的目的,这也是学习语文的精髓,学习为了生活,更好的生活取决于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同时,研究方向要由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的方向转变,结合课文,摸索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念融于教学中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去分析有办法去解决的意识,逐步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启发、提问、讨论”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回归语言的发生就是用来交往的本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让学生能感受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促进学生高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培养学生准确的分析新闻、解读新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不轻易为别人所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写作训练使探究能力与写作能力互相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感受一定不要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而是应该把培养其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当然,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也绝不是否定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本文所指的探究能力是不矛盾的,二者在语文教育中缺一不可。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依托教材、了解自我、理解社会、走进生活,最后实现学生情智双修,为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1986(1):7-10
  [3]郭德俊,刘惠军.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