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

【作者】 张晓龙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但目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而有必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提高  教学   效益
  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即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而且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保证,应成为教师永恒的价值追求。
  一、了解学生,增强针对性
  教师面对的是抽象的学生还是具体的学生,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具体情况,那么面对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即有思想、有灵魂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相反教师面对的就是抽象的学生群体和概念中的学生。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同,因而取得的教学效果就有所不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要求,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机,从而促进他们的进步与发展。正因如此,奥苏伯尔强调:“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认知风格、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情况,课堂教学才能因材施教,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会严重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在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只了解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极少数表现差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学生缺乏应有的了解,甚至少数教师教了很长时间的课却不了解学生。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他们只能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预设进行课堂教学,尽管教师非常勤奋,十分投入,但教学效果仍然有限。对此,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不配合,或基础太差,学不好,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却很少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在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备课,合理预设,科学指导。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时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分层教学。教师在知识讲解和运用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采用层层推进,逐级提高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而不是以某个层次的学生为基准进行教学。二是分层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现有基础、理解接受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应在知识掌握和训练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合各个层次学生实际,以便他们通过努力和拼搏都能够有所收获,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三是分层指导。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问题时,应区别对待:面对成绩优秀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启发的方式,或提出几个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具体问题激发思考,获得感悟,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成绩较好的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中涉及到的具体知识,而且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运用的技巧和方法等;成绩差的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同时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讲解。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区别对待,灵活处理,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相信学生,提供精神支柱
  布卢姆认为,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便能完成任何学习任务,并非只有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完成高级的学习任务。对此他提出: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对学生掌握知识抱有信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好。罗杰斯强调摆在课堂教学首位的是对学生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学好。教师对学生学习有没有信心,有多大信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教师面对不理想的学习成绩,总是抱怨、批评和指责,甚至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信心十足地积极应对,对学生寄予厚望,那么他们就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更不会迷失方向和丧失自我,因为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可以使他们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体会到自身价值的生存,从而激发自己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
  “无限地相信学生”。教师应自始至终坚信学生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则势不可挡,相信他们拥有巨大潜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能够得到较好的挖掘,从而走向成功。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断地向学生传递“能够学得更好、考得更好”的信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这样就能产生“场”的效应,在学生心灵世界中产生共鸣,对学习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潜能得到有效挖掘。
  充满期盼和期待。教师应善于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充满期待、期盼和期望,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
  不断地鼓励学生。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应给学生以积极的语言和心理暗示,不断地鼓励学生,以积聚正能量,增强其自信心,强化其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学生自我效能感越强,他们越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持久的精神支柱,他们就能够信心十足地在自我激励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取得更好的成绩,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对教学高度自信。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持有高度自信。如果教师对教学信心不足,那么即使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未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对教学有着十足的信心,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能够教好他们深信不疑,从而坚定自己能够学好的信心。正因如此,布卢姆强调教师应坚定信心,自信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学好。
  三、激发学生,提供不竭动力
  教师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善于鼓励和激发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学习提供不竭动力。正因如此,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激发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情激情,也就是说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身于课堂教学,情绪高涨,热情洋溢,将教学内容演绎得精彩纷呈,学生在教师激情感染下能够将自身潜在的热情激发出来,从而形成较为高涨的听课情绪。师生热情的相互感染,烘托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高涨,教学效果会更好。正因如此,弗鲁根伯格强调教师应“带着激情、能量、创造性去教每一个学生。”美国一位学者提出:“促成出色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对教学满怀激情。”他要求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教学。” 
  激发动机。美国的乌格罗格拉等人考查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即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很好的学业成就。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内在动力,在学习方面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教师应通过努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所具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并通过精心准备,选准角度,巧妙构思,增加教学的智慧含量,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带着兴趣与热情去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效果自然比那些对学习毫无兴趣和热情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成绩更高。当学生对所学科目和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和保持注意力,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并从思考和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从而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乐;借助于电子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在新知识讲授过程中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通过启发和引导逐步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难点知识应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
  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师要让学生学得更有效,就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无效性,在教学中发自内心地信任学生,并不断地鼓励激发学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