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作者】 李研飞 赵雪涛
【机构】 商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商南县高级职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针对社会对涉农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析其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涉农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中职学校的涉农专业与当地的农产业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它在培养中职生实用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还是教师科研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提高的需要,更是缩短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差距,促进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需要。可以说,为涉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机遇 ,当然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 ,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 ,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从而导致涉农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探究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途径以解决学生有文凭没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课题仍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 课程单一,实践基地管理难,校办企业面临萎缩
由于职业学校面临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与当地合作的实践基地一直面临管理难度大,校办企业没有经济效益甚至是负债经营的尴尬局面,处境困难必然会影响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功能。
(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难融合
由于校外实践基地多数属于松散合作的基地,学校沟通工作不到位,使得企业看不到合作效益,待遇相对较低等因素造成企业很难留住学生就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很难融合。
(三)教师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涉农专业的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要么就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理论知识或许勉强过关,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科技研发与推广能力不强,这就造成带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能力。因而涉农专业的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初步设想
(一)改单一课程为复合课程 ,推行生产性实践教学
由于涉农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且课程大都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且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实践性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陪衬存在,严重地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设想将《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微生物学》等相似的课程有机整合,构建 《植物生长与环境 》课程和独立的 《综合实训技术 》实践教材 ,按目标作物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的知识,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 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涉农专业立足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实践教学尽可能走出课堂 ,可构建“学院+基地+农户 ”等多层次实践教学途径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1) 模拟企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学校引进基地的生产项目,提供基础条件,指派技术管理人员指导生产。基地采用双重管理体制,学校以宏观管理为主,各基地相对独立,接受相关实践实训活动、接受学校相关方面的考核;经济独立核算,经营上有自主权。为了帮助基地完成生产任务,学校在实现教学效益的前提下,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付出劳动,企业根据收益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补贴,教师参加生产管理,学校给与工作量。实行专业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形成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教师既传授知识 ,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争取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分析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
(3) 开拓企业实训基地,给学生搭建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校内的实践基地虽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跟真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如何让中职毕业生直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就必须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让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力求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实训师资建设不容忽视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键,从事涉农专业的教师,不仅知识能力结构要满足教学的需求,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训专业技能,是关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加大兼职实训教师的使用力度
建立一支科学的实训指导队伍,不但从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还应积极与相关企业保持长期联系,聘请一些高技能人才来校做兼职实训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革新和科研能力,能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和专业教师共同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注重对实训教师队伍的培养
通过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室”,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 ,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农业生产科研的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学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政校合作“1 + 1科技结对”行动、教师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教师到企业顶岗等途径,培养教师实践技能;推行“首席专家制”,保证每位教师带学生每年到农户家指导生产时间不少于1个月,在生产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3、完善实训教师考评体系,促进竞争氛围的形成
提高实训教师的任职门槛,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中国建设教育. 2006, 6: 44~49
[2]方 勇.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新走向探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袁钢强,尹华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实践探索.中国建设教育. 2010, 3: 70~72
关键词:涉农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许多中职学校的涉农专业与当地的农产业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它在培养中职生实用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还是教师科研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提高的需要,更是缩短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差距,促进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需要。可以说,为涉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机遇 ,当然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 ,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 ,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从而导致涉农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探究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途径以解决学生有文凭没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课题仍然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 课程单一,实践基地管理难,校办企业面临萎缩
由于职业学校面临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现实困难,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与当地合作的实践基地一直面临管理难度大,校办企业没有经济效益甚至是负债经营的尴尬局面,处境困难必然会影响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功能。
(二)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难融合
由于校外实践基地多数属于松散合作的基地,学校沟通工作不到位,使得企业看不到合作效益,待遇相对较低等因素造成企业很难留住学生就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很难融合。
(三)教师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涉农专业的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要么就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理论知识或许勉强过关,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科技研发与推广能力不强,这就造成带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能力。因而涉农专业的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初步设想
(一)改单一课程为复合课程 ,推行生产性实践教学
由于涉农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且课程大都强调本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且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实践性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陪衬存在,严重地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设想将《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微生物学》等相似的课程有机整合,构建 《植物生长与环境 》课程和独立的 《综合实训技术 》实践教材 ,按目标作物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的知识,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 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涉农专业立足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实践教学尽可能走出课堂 ,可构建“学院+基地+农户 ”等多层次实践教学途径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1) 模拟企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学校引进基地的生产项目,提供基础条件,指派技术管理人员指导生产。基地采用双重管理体制,学校以宏观管理为主,各基地相对独立,接受相关实践实训活动、接受学校相关方面的考核;经济独立核算,经营上有自主权。为了帮助基地完成生产任务,学校在实现教学效益的前提下,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付出劳动,企业根据收益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补贴,教师参加生产管理,学校给与工作量。实行专业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形成了"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教师既传授知识 ,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2)争取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分析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
(3) 开拓企业实训基地,给学生搭建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校内的实践基地虽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跟真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如何让中职毕业生直接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就必须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让涉农专业的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力求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实训师资建设不容忽视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键,从事涉农专业的教师,不仅知识能力结构要满足教学的需求,而且还要有过硬的实训专业技能,是关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加大兼职实训教师的使用力度
建立一支科学的实训指导队伍,不但从高校引进高学历人才,还应积极与相关企业保持长期联系,聘请一些高技能人才来校做兼职实训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革新和科研能力,能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和专业教师共同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注重对实训教师队伍的培养
通过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室”,每年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 ,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农业生产科研的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学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政校合作“1 + 1科技结对”行动、教师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教师到企业顶岗等途径,培养教师实践技能;推行“首席专家制”,保证每位教师带学生每年到农户家指导生产时间不少于1个月,在生产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3、完善实训教师考评体系,促进竞争氛围的形成
提高实训教师的任职门槛,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冯美宇,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中国建设教育. 2006, 6: 44~49
[2]方 勇.新世纪高职教育发展新走向探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袁钢强,尹华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的实践探索.中国建设教育. 2010, 3: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