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敢于做科学梦
【作者】 陶仙娟
【机构】 王坛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拥有一个科学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源。科学梦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敢于做科学梦,对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梦、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这是众多小学生的共同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推动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拥有一个科学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源。科学梦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敢于做科学梦,对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两年对学生科学梦的探究,我得出了一些粗浅结论与大家共勉。
首先,科学梦应从小开始培养。
英国著名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在担任北京市第35中学荣誉校长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便拥有一个关于科学的梦想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正如她的科学梦成了她后来从事科研与科普工作重要支撑。乔瑟琳从小就觉得宇宙很大、很美,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14岁时,她在学校里学到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知道了银河系很美丽,天空中的星星很迷人。中学时,乔瑟琳的父亲负责北爱尔兰亚尔马天文台的设计建造,她由此很“幸运”地认识了很多天文学家,使她的科学梦更走近了现实。
乔瑟琳的科学梦的实现不正是我们的学生一个鲜活的例子吗?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追梦的年岁,从小确立一个科学梦,能引领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为实现科学梦,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科学探究。
其次,科学梦可小可大,可近可远。
科学梦往往是在学生有了相应科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幻想的,因此,不同学龄儿童所做的科学梦可以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我校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她的科学梦是“自己亲手做一床蚕丝被。”她说:“今年她养了10条蚕宝宝,结出了10颗蚕茧,4颗蚕茧繁衍第二季,6颗蚕茧就用来抽取蚕丝,这样一来,用不了几年就可以盖上蚕丝被了。”她的科学梦说大不大,说远也不远,三年级学生探究了“生命世界”中《蚕的一生》后,就能知道养蚕的技术,掌握了抽取蚕丝的方法,为实现这个科学梦奠定扎实的根基。六年级有一名学生他的科学梦则是“设计一座比江阴大桥还长的夸海大桥,能够横跨在大陆与台湾之间,使两岸同胞来往更方便、更密切。”他的科学梦不但融入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还融入了崇尚的科学精神,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啊!
不同的学龄儿童展现了不同的科学梦,但不管梦大梦小,梦远梦近,都反应出了学生理解的科学知识,掌握的科学方法,更体现出了他们不同的科学素养、科学愿望、科学精神。
第三,科学梦要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去长期探究。
科学梦的实现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不断完善。学生一但确立了一个科学梦,就会牵引着他的心,推动学生自觉的去搞科学研究。科学梦较近的“蚕丝梦”,这个孩子在梦想的触动下,对蚕的一举一动特别感兴趣。她还带动了梦里好多同学都跟她做“蚕丝被”这同一个梦。她们开始养蚕,千方百计找桑叶喂蚕宝宝,让蚕宝宝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这位同学今年已经四年级了,她用同学给她的小马达制作出了一个抽取蚕丝的简单电路装置,到现在已存下一袋柔软的蚕丝了。她的科学梦已经跨出了重大的一步,相信她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梦想。
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也有一个科学梦。在他的眼里“杂交水稻的茎杆像高粱一样同,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的。”梦当然只是梦,为了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院士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科学精神一头掘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里。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与科研,在他不懈努力下,稻田里创造出了非凡的奇迹。虽然还没有达到他想看到的梦,便他的科学梦已经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袁隆平院士的科学梦告诉我们,科学梦一定要自己去追求,自己去负责,无论实现与否,只要不轻言放弃,这个科学梦永远可以继续做下去。
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个科学梦,敢于做科学梦,用科学的探究方式把梦做下去,不管梦大梦小,不管梦能否实现,只要大胆做了,努力去奋斗了,我相信,你的科学梦已经实现了。
参考文献:
《科学时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业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关键词:科学梦、科学素养、科学探究
“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这是众多小学生的共同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推动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拥有一个科学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源。科学梦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敢于做科学梦,对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两年对学生科学梦的探究,我得出了一些粗浅结论与大家共勉。
首先,科学梦应从小开始培养。
英国著名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在担任北京市第35中学荣誉校长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记者,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便拥有一个关于科学的梦想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正如她的科学梦成了她后来从事科研与科普工作重要支撑。乔瑟琳从小就觉得宇宙很大、很美,梦想当一名天文学家。14岁时,她在学校里学到了天文学的基础知识,知道了银河系很美丽,天空中的星星很迷人。中学时,乔瑟琳的父亲负责北爱尔兰亚尔马天文台的设计建造,她由此很“幸运”地认识了很多天文学家,使她的科学梦更走近了现实。
乔瑟琳的科学梦的实现不正是我们的学生一个鲜活的例子吗?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追梦的年岁,从小确立一个科学梦,能引领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为实现科学梦,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科学探究。
其次,科学梦可小可大,可近可远。
科学梦往往是在学生有了相应科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幻想的,因此,不同学龄儿童所做的科学梦可以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我校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她的科学梦是“自己亲手做一床蚕丝被。”她说:“今年她养了10条蚕宝宝,结出了10颗蚕茧,4颗蚕茧繁衍第二季,6颗蚕茧就用来抽取蚕丝,这样一来,用不了几年就可以盖上蚕丝被了。”她的科学梦说大不大,说远也不远,三年级学生探究了“生命世界”中《蚕的一生》后,就能知道养蚕的技术,掌握了抽取蚕丝的方法,为实现这个科学梦奠定扎实的根基。六年级有一名学生他的科学梦则是“设计一座比江阴大桥还长的夸海大桥,能够横跨在大陆与台湾之间,使两岸同胞来往更方便、更密切。”他的科学梦不但融入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还融入了崇尚的科学精神,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啊!
不同的学龄儿童展现了不同的科学梦,但不管梦大梦小,梦远梦近,都反应出了学生理解的科学知识,掌握的科学方法,更体现出了他们不同的科学素养、科学愿望、科学精神。
第三,科学梦要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去长期探究。
科学梦的实现要求学生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不断完善。学生一但确立了一个科学梦,就会牵引着他的心,推动学生自觉的去搞科学研究。科学梦较近的“蚕丝梦”,这个孩子在梦想的触动下,对蚕的一举一动特别感兴趣。她还带动了梦里好多同学都跟她做“蚕丝被”这同一个梦。她们开始养蚕,千方百计找桑叶喂蚕宝宝,让蚕宝宝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这位同学今年已经四年级了,她用同学给她的小马达制作出了一个抽取蚕丝的简单电路装置,到现在已存下一袋柔软的蚕丝了。她的科学梦已经跨出了重大的一步,相信她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梦想。
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也有一个科学梦。在他的眼里“杂交水稻的茎杆像高粱一样同,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的。”梦当然只是梦,为了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院士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科学精神一头掘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里。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与科研,在他不懈努力下,稻田里创造出了非凡的奇迹。虽然还没有达到他想看到的梦,便他的科学梦已经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袁隆平院士的科学梦告诉我们,科学梦一定要自己去追求,自己去负责,无论实现与否,只要不轻言放弃,这个科学梦永远可以继续做下去。
让学生从小就拥有一个科学梦,敢于做科学梦,用科学的探究方式把梦做下去,不管梦大梦小,不管梦能否实现,只要大胆做了,努力去奋斗了,我相信,你的科学梦已经实现了。
参考文献:
《科学时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业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