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作者】 黄永军 徐文荣 张素荣
【机构】 潍州湖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喜欢自己的老师,其学习态度就会更积极,学习效率就更高。有的学生,以前明明不喜欢某门课,但是由于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所以就逐渐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这也许就是爱屋及乌吧。可见,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那么,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我认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必须具备三颗心,即圣人之心、仁者之心和童心。
首先,教师要具有一颗圣人之心。一提到圣人,我们大家可能会惊呼,圣人不是我们教师的祖师爷至圣孔子吗,只有他老人家才称得上圣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敢自称圣人呢?我说咱们先不要害怕,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保持一颗圣人之心,而不是去做圣人。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持一颗圣人之心呢?现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何为圣人。简单来说吧,圣人就是人们心目中那些在思想、学识、做人、修养等方面几乎完美无缺、足以成万人之楷模的人。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达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他的学生敬仰他,人们把他作为修身做人的楷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学生和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应当是世界上思想最高尚的人,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的人,是圣人,是完人。既然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有这么高的期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和感化学生,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公平正直的人,一个值得他不断学习的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样的好老师,哪个学生不喜欢呢?虽然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我们为了学生,时刻保持一颗圣人之心,在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在思想和学习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默默无闻,拖着病体上课,用自己的钱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职业的无私和伟大。其实,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其次,教师要有仁者之心。何为仁?其实仁的意思很简单,仁,二人也,就是做人别太自私,应多去想想别人。具备仁者之心,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一个良心买卖,教师工作的优劣好坏,是很难去衡量的,需要教师用良心去做,需要教师无私奉献,不计得失,需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你想,一个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能当好一名老师吗?绝对不可能。仁即爱人,对教师来说,就是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学生的冷暖和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就是仁者之心,这样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孔子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两位圣人都对“仁”做了最好的诠释,我想我们教师最应该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除了有让学生敬仰和学习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外,还需要有一颗童心,与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当作朋友。“人之交往,贵在交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可它们只对自己信任的人敞开。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生活中那些受学生爱戴和欢迎的老师,往往是一些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与学生相处的人。他们拿出很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一起做游戏,一起外出游玩,玩到兴头上,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孩子。这样就能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接近的。然而也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在学生面前整天板着脸,从来不笑一笑,这样的老师学生躲都来不及谁还敢去接近呢。所以我们在有些时候,就应该弯下腰,把自己那颗未泯的童心释放出来,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童心倾听童心。
保持圣人之心让我们做个好人,保持仁者之心让学生觉得我们是他们的亲人,保持一颗童心让学生觉得我们是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做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认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必须具备三颗心,即圣人之心、仁者之心和童心。
首先,教师要具有一颗圣人之心。一提到圣人,我们大家可能会惊呼,圣人不是我们教师的祖师爷至圣孔子吗,只有他老人家才称得上圣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敢自称圣人呢?我说咱们先不要害怕,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保持一颗圣人之心,而不是去做圣人。为什么我们做教师的要保持一颗圣人之心呢?现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何为圣人。简单来说吧,圣人就是人们心目中那些在思想、学识、做人、修养等方面几乎完美无缺、足以成万人之楷模的人。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达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他的学生敬仰他,人们把他作为修身做人的楷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学生和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应当是世界上思想最高尚的人,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的人,是圣人,是完人。既然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有这么高的期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人格修养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和感化学生,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公平正直的人,一个值得他不断学习的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样的好老师,哪个学生不喜欢呢?虽然我们做不了圣人,但我们为了学生,时刻保持一颗圣人之心,在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在思想和学习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默默无闻,拖着病体上课,用自己的钱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师职业的无私和伟大。其实,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其次,教师要有仁者之心。何为仁?其实仁的意思很简单,仁,二人也,就是做人别太自私,应多去想想别人。具备仁者之心,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说教师是一个良心买卖,教师工作的优劣好坏,是很难去衡量的,需要教师用良心去做,需要教师无私奉献,不计得失,需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你想,一个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能当好一名老师吗?绝对不可能。仁即爱人,对教师来说,就是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学生的冷暖和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就是仁者之心,这样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喜爱。孔子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孟两位圣人都对“仁”做了最好的诠释,我想我们教师最应该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第三,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除了有让学生敬仰和学习的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外,还需要有一颗童心,与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当作朋友。“人之交往,贵在交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可它们只对自己信任的人敞开。亲其师而信其道,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生活中那些受学生爱戴和欢迎的老师,往往是一些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与学生相处的人。他们拿出很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一起做游戏,一起外出游玩,玩到兴头上,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孩子。这样就能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接近的。然而也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在学生面前整天板着脸,从来不笑一笑,这样的老师学生躲都来不及谁还敢去接近呢。所以我们在有些时候,就应该弯下腰,把自己那颗未泯的童心释放出来,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童心倾听童心。
保持圣人之心让我们做个好人,保持仁者之心让学生觉得我们是他们的亲人,保持一颗童心让学生觉得我们是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做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