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历史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宋幼林

【机构】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的推广,中职历史课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学科,通过对思政元素的实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有用路径,并在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历史教学的课程思政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 课程思政 实施策略 立德树人
  随着“思政课程”向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不断渗入,把课本知识同德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与之形成协同教育的途径。“课程思政”教师要先明白课程思政的历史背景及意义,这样才能进一步探究出“课程思政”的策略,总结经验教训。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
  (一)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职三科:“要注重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历史新课程标准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 “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中职历史课程承担了重要的思政教育任务。
  (二)中职学生德育现状
  1.中职学生德育情况
  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达不到高中分数线,在学习方面其共同特性为文化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在德育方面,主要表现为:集体挂念淡薄、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缺乏文明行为、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他们动手你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根据他们的特性,德育教育教育时要注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中职学生接受德育教育途径
  根据对568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获得德育教育的途径有哪些?调查结果显示: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营,而各科教学对德育的渗透只占到21.13%,这说明:各学科应加强德育教育,善于挖掘德育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三)学校对德育的重视情况
  学校对德育的重视情况调查显示 :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礼仪教育、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这几样工作是学校最重视的德育教育,而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则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拓展德育的广度。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一)课堂教学实施
  1.挖掘历史课程思政资源
  历史课程思政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四大发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学科学、懂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振兴祖国的热忱;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中国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孔子、老子、屈原等文化名人学习及其他们所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张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锲而不舍、忠于国家的优秀品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新疆、西藏、台湾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新疆、西藏、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发扬“长征精神”;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并融入阿坝州红军足迹的乡土内容,既丰富教材内容又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2.多彩的教学模式
  (1)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法
 历史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内容,为历史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借助学案改进以往的教学,把德育元素融进课堂,使课堂“鲜活”起来;借助“学案”引导学生正确地树立学习目标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讲故事的教学策略
  在讲鸦片战争时,结合本地区乡土材料《辫子坟》的由来,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并撰写和讲解相关故事,使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并能培养学生热爱乡的情怀。
  (3)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
  学习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比如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现象时,就可以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成果,一人演示电磁感应现象,一人解说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4)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电影、视频、图片、PPT等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观看电影《八佰》、《建党大业》、《建国大业》等等,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
  (5)制作德育微课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德育问题用微课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让德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进一步改进升华,不断创造出属于中职学生自己的德育故事。
  三、实施意义
  2016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思政工作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教学中要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探索如何把课程思政渗入到生活育德之中,提高中职学生德育修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更具有探究革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王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10)
  [2]刘佳敏,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J],中国教师,2020(01)
  [3]李虹,中职学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