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例谈小学有效课堂教学之对话教学
【作者】 邹国辉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中,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都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正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另类风景。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对话教学 互动 以人为本 有效模式 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领域,关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有效对话,已成为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找回自我,让儿童和周围的人对话、和书本对话、和自然界对话,并在对话中了解这个世界,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索,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将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倾听、质疑,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活动等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素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课堂中对话研究现状
目前观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言语满堂皆是,然而具备对话特征的却不多,有的甚至变成了教师的独白;有的虽算得上对话,却又常因忽视了对有效性的追求而落入平庸;有的老师注重对话形式,课上反复追问、质疑、小组互动,却无法真正抓住课程内容重点开展,使之成为形式,学生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毫无所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展开对话的意识不强,专制性的教学大量存在;学生缺乏对话的技巧,无效对话时有发生;课堂中缺少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对话无从展开……
三、概念界定
1、何谓“对话”。“对话”是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
2、何谓“有效对话”。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情境中借助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主体,在对话中落实;思维,在对话中碰撞;知识,在对话中建构;情感,在对话中融通。
四、有效课堂对话标准
(一)话题的选择
课堂对话,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全部设计成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话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互动性。
课堂对话要及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教与学相统一。使师生,生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
2、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才能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
3、科学性。
话题的引入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入,要符合科学性。
4、数学思考性。
话题的展开不要太肤浅,要具有数学思考的价值。
(二)对话时机和切入点
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有效课堂应该针对以下几点进行了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的研究。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2、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3、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
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4、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
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5、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五、研究过程中的反思
在目前进行的有效课堂的对话研究中,仍然出现较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也在不断的反思,有如下几点:
1、在有效对话的研究中,在不同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所提出的对话教学策略是不尽相同的,并不能笼统的进行统一的划定。比如数学概念教学与计算教学就应该区别开来研究,把研究的范围细化。
2、有效课堂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不同教学内容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针对教学的模式和环节,设定对话的话题,并且把握教学时机,形成一般性的对话教学模式。
3、在进一年来的研究中,更偏重于师生对话的选择、设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话。注重老师引导语的设计,要求简练并具有规范性,提取知识重点、难点问题来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追问、反问。
但《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对话教学的研究中,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生生对话、小组对话交流合作的研究比较欠缺,应该不断加大力度。
以学生小组讨论中的对话为例,教学中何时设定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讨论中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小组成员如何分工?需要如何讨论,说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有力的引导?这些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验设计出相应的有效对话模式。
4、要让对话与记录相结合,课堂中出现的对话比比皆是,但是对于有效对话,重点话题,可以与老师的板书或者学生的记录结合起来,这正是老师与学生整理知识点,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应该针对记录的时机,记录的方式等等展开更多的研究。
经过有效课堂对话教学这一年来的研究探讨,我深深体会传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课堂中通过加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敢于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相信通过老师的努力,教学活动必然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最终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往的研究. 魏耀强
关键词:有效课堂 对话教学 互动 以人为本 有效模式 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领域,关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有效对话,已成为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找回自我,让儿童和周围的人对话、和书本对话、和自然界对话,并在对话中了解这个世界,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将通过实验探索,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将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倾听、质疑,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活动等进行研究,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高教师与学生素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课堂中对话研究现状
目前观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言语满堂皆是,然而具备对话特征的却不多,有的甚至变成了教师的独白;有的虽算得上对话,却又常因忽视了对有效性的追求而落入平庸;有的老师注重对话形式,课上反复追问、质疑、小组互动,却无法真正抓住课程内容重点开展,使之成为形式,学生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毫无所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展开对话的意识不强,专制性的教学大量存在;学生缺乏对话的技巧,无效对话时有发生;课堂中缺少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对话无从展开……
三、概念界定
1、何谓“对话”。“对话”是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
2、何谓“有效对话”。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情境中借助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主体,在对话中落实;思维,在对话中碰撞;知识,在对话中建构;情感,在对话中融通。
四、有效课堂对话标准
(一)话题的选择
课堂对话,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全部设计成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若得当,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话题若不当,就不易收获,因此课堂对话,教师所提的话题,要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话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互动性。
课堂对话要及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教与学相统一。使师生,生生,在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
2、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才能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
3、科学性。
话题的引入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入,要符合科学性。
4、数学思考性。
话题的展开不要太肤浅,要具有数学思考的价值。
(二)对话时机和切入点
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有效课堂应该针对以下几点进行了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的研究。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2、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3、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
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4、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
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5、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五、研究过程中的反思
在目前进行的有效课堂的对话研究中,仍然出现较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也在不断的反思,有如下几点:
1、在有效对话的研究中,在不同数学教学内容时,教师所提出的对话教学策略是不尽相同的,并不能笼统的进行统一的划定。比如数学概念教学与计算教学就应该区别开来研究,把研究的范围细化。
2、有效课堂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不同教学内容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针对教学的模式和环节,设定对话的话题,并且把握教学时机,形成一般性的对话教学模式。
3、在进一年来的研究中,更偏重于师生对话的选择、设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话。注重老师引导语的设计,要求简练并具有规范性,提取知识重点、难点问题来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追问、反问。
但《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对话教学的研究中,从学生主体出发的生生对话、小组对话交流合作的研究比较欠缺,应该不断加大力度。
以学生小组讨论中的对话为例,教学中何时设定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讨论中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小组成员如何分工?需要如何讨论,说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有力的引导?这些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验设计出相应的有效对话模式。
4、要让对话与记录相结合,课堂中出现的对话比比皆是,但是对于有效对话,重点话题,可以与老师的板书或者学生的记录结合起来,这正是老师与学生整理知识点,内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应该针对记录的时机,记录的方式等等展开更多的研究。
经过有效课堂对话教学这一年来的研究探讨,我深深体会传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课堂中通过加强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互动学习,学生学会了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敢于在实质性的讨论中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观点,质疑不同见解。通过“生生互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尤其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意识也增强了。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学习看作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相信通过老师的努力,教学活动必然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最终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往的研究. 魏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