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作者】 刘 秀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素质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重视课堂教学,抓好主渠道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小学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渠道走向多种渠道并举,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活处处为语文,语文处处为生活”。比如:我让学生注意周边店铺的广告语、标语,聆听人们的谈话,看电视也注意积累语言。进行相关阅读,比如学了《小抄写员》,我就让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学了《鲁宾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我就找来各种版本的《鲁宾逊漂流记》让学生读……我总是这样学一篇课文,就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一本书,知识由点到面,拓宽了知识视野。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自制教具,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的教具通常是有限的,为了能够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会不惜花费精力做一些教具,辅助孩子们领悟课文中难明白的地方。比如我讲《詹天佑》这一课时,出现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是火车折向东北前进。孩子们读了这部分内容,如坠云里雾里,根本闹不清两个火车头怎么推变拉,拉变推的。我便做了一个“人”字形轨道演示器,经过一演示,“人”字形轨道的走法不言自明。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中的有段:“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准是个勇敢的小八路。”从课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现在“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两个方面。这里仅用十个字组成的两个短语表现小八路的勇敢,似乎显得空洞、抽象。要想让学生对小八路的勇敢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先看图,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体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小八路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利用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好多课文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我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补写“空白”中省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完《小珊迪》一课,课文中没有交代小珊迪是怎样出意外被轧断双腿的,这给学生流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就让学生补写这部分内容。学完《凡卡》这一课,课文结束在凡卡的睡梦那,那梦醒以后又怎样呢,凡卡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我让学生进行了续写……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如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我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关键句子——“一定要争气”,并提出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2、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点拨。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初读课文时,学生认为,作者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时才感到“亲切舒服”的。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到达大兴安岭、脚踩在积有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有什么感想?当作者看到那么多岭、那么多树时,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觉得大兴安岭的美并不空洞?当作者把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时,有想到了什么?我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既学会了围绕重点读书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素质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重视课堂教学,抓好主渠道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小学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渠道走向多种渠道并举,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活处处为语文,语文处处为生活”。比如:我让学生注意周边店铺的广告语、标语,聆听人们的谈话,看电视也注意积累语言。进行相关阅读,比如学了《小抄写员》,我就让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学了《鲁宾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我就找来各种版本的《鲁宾逊漂流记》让学生读……我总是这样学一篇课文,就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一本书,知识由点到面,拓宽了知识视野。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
自制教具,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的教具通常是有限的,为了能够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会不惜花费精力做一些教具,辅助孩子们领悟课文中难明白的地方。比如我讲《詹天佑》这一课时,出现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是火车折向东北前进。孩子们读了这部分内容,如坠云里雾里,根本闹不清两个火车头怎么推变拉,拉变推的。我便做了一个“人”字形轨道演示器,经过一演示,“人”字形轨道的走法不言自明。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中的有段:“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准是个勇敢的小八路。”从课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现在“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两个方面。这里仅用十个字组成的两个短语表现小八路的勇敢,似乎显得空洞、抽象。要想让学生对小八路的勇敢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先看图,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体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小八路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利用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好多课文作者巧妙地留下了空白,我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补写“空白”中省略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学完《小珊迪》一课,课文中没有交代小珊迪是怎样出意外被轧断双腿的,这给学生流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就让学生补写这部分内容。学完《凡卡》这一课,课文结束在凡卡的睡梦那,那梦醒以后又怎样呢,凡卡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我让学生进行了续写……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1、抓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如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我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关键句子——“一定要争气”,并提出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2、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点拨。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初读课文时,学生认为,作者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时才感到“亲切舒服”的。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到达大兴安岭、脚踩在积有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有什么感想?当作者看到那么多岭、那么多树时,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觉得大兴安岭的美并不空洞?当作者把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时,有想到了什么?我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既学会了围绕重点读书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课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