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作者】 许 凤

【机构】 许 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如何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如何结合新闻时事,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
  环保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国就已将环境保护立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作为化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提高全民族环保素质的教育任务,从学生抓起,不失时机地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一、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一)学习完《煤和石油》之后,利用选学《温室效应》,结合教材一册p93页图 7-9 二氧化碳的循环,向学生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 
  教师投影释义、学生观察感知: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在切身感到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同时,接触了温室效应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以往上千百年间变化不是很大,但二战以后,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燃烧矿物燃料煤和石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100年前约9600万吨增加现在的每年约60亿吨,再加上生物呼吸排放出的20亿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达80亿吨而人口的急剧膨胀又大量破坏了植被、森林,使地球现有的植物转化不了这么多的二氧化碳,多余的二氧化碳便滞留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在白天强烈地吸收红外线,而晚上二氧化碳便阻止热量从受太阳加热过的地球逸散出去,结果热量便聚集起来,反过来加热地球,地球便由此便热。师生共同解析危害:有科学家预测,按照目前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大气中的含量增加1倍。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1.5—4.5摄氏度,极地冰冠开始融化,海洋地平线将上升60厘米以上。世界上的许多沿海城市和岛屿将被海水淹没,变成沧海桑田。我国有18000公里的绵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专家根据海平面上升幅度预测,我国现有的盐场、海水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珠江三角洲将有一半面积可能被淹没,长江和黄河三角洲也将受到海水的侵入,损失粮食达百亿公斤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发生,中国第三城市天津的百分之七十的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工业产值将受到威胁,一些大化工厂、大电厂、大盐厂、大油田将受到损害,天津地区的农业也受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加重,排水困难而受到危害”。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咨询、讨论分析等手段探究解决方案。同学们先后提出了如下措施和大胆的设想。
     1、通过技术革命开发新型能源和再生能源。从现在的过分依赖矿石燃料过度到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和核能。把阳光、风、地热带回到人类生存的手段中去。同时积极发展防生学,探讨生物适应环境节能的奥秘,一但成功会给令人头痛的节能问题开辟出一个新的纪元。
  2、有同学大胆提出,如果在地球与太阳之间距我们145公里的地球轨道上合理安置几面巨大的铝镜,将进入地球的部分阳光反射回去,也可以抵消因二氧化碳覆盖造成的地球升温;还有同学大胆建议,模拟古代修筑长城的方式,在漫长的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筑堤建坝,实施护岸和保滩工程。
  (二)学习完《酸 碱 盐》知识后,结合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向学习介绍有关酸雨的知识。
  教师投影释义、学生观察感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淡烟疏雨在杜甫眼中美不胜收,然而现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如我国的西部省市飘飘洒洒的雾泊雨纱,不是滋润万物的甘露,而是危害环境甚烈的酸雨。酸雨即酸度很大的降水包扩雨、雾、霰、雹、雪等的统称。
  师生共同解析危害:酸雨对全球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毒杀。当江、河、湖、海的PH值为6.5时,水生生物会受到损坏;降到6.0时浮游生物就难以生存;降到5.5时,鱼类开始死亡;到4.5时,几乎所有的水生物都会死亡。酸雨使土壤酸化,从土壤中淋洗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抑制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造成农作物减产;酸雨对建筑物直接产生化学腐蚀;酸雨还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解析酸雨形成的原因:石化燃料燃烧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据统计人类活动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超过1亿吨和0.5亿吨。这些有害气体超过大气的稀释能力得以富集,它们在太阳光照射、水蒸气等气象因素的作用下氧化,逐渐变成硫酸、硝酸,并被云雾、雨雪、漂尘捕获或吸收。受气象条件影响它们或降落当地或随风漂落,甚至越境降落他国变成一个没有边际和国界,影响国家关系的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纷纷立志为改造环境而刻苦学习化学。
  二、结合新闻时事,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平时引导学生关心新闻时事,多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信息。比如,可联系我们省向“白色污染”宣战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白色污染”?其危害怎样?自然地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再比如,可结合1997年淮河治污“零点行动”,向学生介绍淮河水“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黑水成带,八十年代鱼虾绝代”的变化历程,进而指出,淮河两岸众多小造纸、小五金、小酿酒、小制革、小化工等大量无节制排放废水,是造成千里淮河严重污染、流域内两亿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的罪魁祸首。改进生产工艺、严格达标排放是促使淮河变清的关键,激励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将来在生产工作中,特别是从事化工生产时,能自觉改进工艺,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认真做好污染处理,千万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再做杀鸡取卵、危害环境的蠢事。
  总之,在中学教学中,注重环保教育,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环保的主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让全社会都关注环境问题,这是我们持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