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
【作者】 杨福宽
【机构】 积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了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尝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在拓展历史知识,挖掘教育资源;关注历史细节,注重人文熏陶;提升人格魅力,关注现实热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核心价值观进入高中历史、语文、政治、地理和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发言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显然这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教学方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培育和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呢?从而使学生德育工作更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呢?
一、 拓展历史知识,挖掘教育资源
同其他教学内容一样,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也应以课堂为主渠道,教材为重要依托。高中阶段的各类历史课程资源及其教材体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和价值观素材,这要求我们去做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的有心人。例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通过单元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人治”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水到渠成的把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法治思想渗透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再如学习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明主的潮流》时把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恰到好处的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衔接;学习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的历史的情感价值目标之中,完全能提到画龙点睛效果和作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只要历史教师用心挖掘,应该说潜力无限。
我们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苍白而无力,而教学资源中的大量史实则生动丰满,因此,依托现有教学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水到而渠成,课程是肉体,思想是灵魂,历史学科在所有人文学科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会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关注历史细节,注重人文熏陶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生动的、丰满的,是为现实服务的,而不是枯燥的,无味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挖掘人文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使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使历史史更加鲜活,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例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引用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进行诚信教育。再如必修三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可以穿插讲述钱学森历经千辛万苦,成就了中国两弹一星伟业的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对祖国的热爱会顺势激发,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内容之一。只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细节,注重人文熏陶,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烽火戏诸侯、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等的历史故事与典故,商鞅、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爱因斯坦、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马丁·路德·金……等无数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和鲜活的素材。
三、提升人格魅力,关注现实热点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榜样,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有一颗博学精进之心,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崇尚科学。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有一颗仁爱无私之心,用仁爱之心化解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才能要求学生推已及人,爱祖国爱人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爱岗敬业之心,用 “心”去教书,用“心”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要求学生毕业以后“用心”工作,做一位企业的好员工,孩子的好父母,社会的好公民,父母的好子女。我们更要时时率先垂范,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才能激励他们团结互助守法诚信。我们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用善良和慈爱去感染学生,用信任和宽容去扶持学生,用执着与敬业去示范学生。“智慧园丁桃李常青,杏坛情倾幸福经营”,这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育人理念。只有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德育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们精神方面却出现了缺失。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库恩发表的文章《中国人你信仰什么?》中写道:“当我与中国朋友交谈时,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显著的变化而骄傲,但中国人自己也有些彷徨,他们自问‘中国人究竟信仰什么?’”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社会上不和谐现象层出不穷,而青少年更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许多“污渍”。他们痴迷网络,爱玩手机,上课睡觉,考试作弊,发生早恋,整天聊QQ,他们喜欢和习惯于美国式的明主,中国式的索取,父母辛苦创造的财富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享乐的资本,老师多年得到的真理在他们那里被看作是滥调陈词……。
人之初,性本善。不可否认,学生内心里是有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只不过被现实社会中的尘埃埋得太深了。所以我们应“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们应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苗头,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人生的发展不断得到修正。例如马加爵事件后我们值得反思的是每个人在个人层面应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日本核泄漏后是“盐荒”事件和钓鱼岛危机引发的打砸烧日产车事件中我们冷静思考后在社会层面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如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医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演艺界毒品事件频发、当下火热的股市、纠正呼格吉勒图案、复查聂树斌故意杀人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应该引起历史老师的关注,历史老师不应只关注过去,而应更关注现实,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这些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并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高中生早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的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做为高中的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他们的心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相信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故事情景的熏陶中,在无私付出的关爱中,新时代的民族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定能如春风化雨,滋润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田,使之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杨福宽,男,土族,1973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获得甘肃省骨干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现已完成专著一部,省级课题一项。1995年参加工作,从事高中史、地教学工作至今,分别担任积石中学98届、99届、2002、05、08、09、11届高中文科实验班班主任或史地教学工作,高考成绩均高于州、省平均成绩,累计担任班主任工作16年。先后任校本开发办公室负责人、政教处副主任等职务,工作中重视教学研究,撰写的《得材料者得天下——从2011年大纲版全国历史卷说开去》、《2009高考历史热点备考方略刍议》等300多篇文章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地理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期刊、《语文报.文科综合版》等报刊发表,出版合著一部,发表文章和著作累计字数已突破2百万字。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发言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显然这也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教学方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培育和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呢?从而使学生德育工作更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呢?
一、 拓展历史知识,挖掘教育资源
同其他教学内容一样,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也应以课堂为主渠道,教材为重要依托。高中阶段的各类历史课程资源及其教材体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和价值观素材,这要求我们去做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的有心人。例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时,通过单元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人治”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水到渠成的把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法治思想渗透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再如学习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明主的潮流》时把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恰到好处的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衔接;学习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的历史的情感价值目标之中,完全能提到画龙点睛效果和作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只要历史教师用心挖掘,应该说潜力无限。
我们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苍白而无力,而教学资源中的大量史实则生动丰满,因此,依托现有教学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水到而渠成,课程是肉体,思想是灵魂,历史学科在所有人文学科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会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关注历史细节,注重人文熏陶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生动的、丰满的,是为现实服务的,而不是枯燥的,无味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挖掘人文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使历史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使历史史更加鲜活,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例如在学习人教新课标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引用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进行诚信教育。再如必修三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可以穿插讲述钱学森历经千辛万苦,成就了中国两弹一星伟业的故事,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对祖国的热爱会顺势激发,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内容之一。只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细节,注重人文熏陶,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烽火戏诸侯、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等的历史故事与典故,商鞅、王安石、岳飞、文天祥、爱因斯坦、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马丁·路德·金……等无数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和鲜活的素材。
三、提升人格魅力,关注现实热点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个人的榜样,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阳光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有一颗博学精进之心,在平时多注意学习,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崇尚科学。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有一颗仁爱无私之心,用仁爱之心化解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才能要求学生推已及人,爱祖国爱人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爱岗敬业之心,用 “心”去教书,用“心”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要求学生毕业以后“用心”工作,做一位企业的好员工,孩子的好父母,社会的好公民,父母的好子女。我们更要时时率先垂范,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才能激励他们团结互助守法诚信。我们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用善良和慈爱去感染学生,用信任和宽容去扶持学生,用执着与敬业去示范学生。“智慧园丁桃李常青,杏坛情倾幸福经营”,这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育人理念。只有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德育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们精神方面却出现了缺失。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库恩发表的文章《中国人你信仰什么?》中写道:“当我与中国朋友交谈时,他们为中国经济社会显著的变化而骄傲,但中国人自己也有些彷徨,他们自问‘中国人究竟信仰什么?’”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社会上不和谐现象层出不穷,而青少年更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许多“污渍”。他们痴迷网络,爱玩手机,上课睡觉,考试作弊,发生早恋,整天聊QQ,他们喜欢和习惯于美国式的明主,中国式的索取,父母辛苦创造的财富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享乐的资本,老师多年得到的真理在他们那里被看作是滥调陈词……。
人之初,性本善。不可否认,学生内心里是有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只不过被现实社会中的尘埃埋得太深了。所以我们应“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们应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苗头,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人生的发展不断得到修正。例如马加爵事件后我们值得反思的是每个人在个人层面应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日本核泄漏后是“盐荒”事件和钓鱼岛危机引发的打砸烧日产车事件中我们冷静思考后在社会层面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如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医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演艺界毒品事件频发、当下火热的股市、纠正呼格吉勒图案、复查聂树斌故意杀人等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应该引起历史老师的关注,历史老师不应只关注过去,而应更关注现实,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这些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并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高中生早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的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做为高中的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他们的心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相信在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故事情景的熏陶中,在无私付出的关爱中,新时代的民族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定能如春风化雨,滋润我们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田,使之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 杨福宽,男,土族,1973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获得甘肃省骨干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现已完成专著一部,省级课题一项。1995年参加工作,从事高中史、地教学工作至今,分别担任积石中学98届、99届、2002、05、08、09、11届高中文科实验班班主任或史地教学工作,高考成绩均高于州、省平均成绩,累计担任班主任工作16年。先后任校本开发办公室负责人、政教处副主任等职务,工作中重视教学研究,撰写的《得材料者得天下——从2011年大纲版全国历史卷说开去》、《2009高考历史热点备考方略刍议》等300多篇文章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地理教育》、《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期刊、《语文报.文科综合版》等报刊发表,出版合著一部,发表文章和著作累计字数已突破2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