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一线教师对初中生物教材使用的误区与对策探析
【作者】 徐 波 王宝云
【机构】 费县教科研中心 朱田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教材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参考依据。许多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使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对知识把握、实验设计、教材把控等方面常出现的误区进行了探讨例析。
关键词:教材处理 误区 对策
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生物教师对新教材的处理会产生若干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地解决,教师不规范地放任教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1理解知识的误区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假如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存在较多谬误而不善质疑,谈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对于教材中知识的解读易出现的误区及其解决途径分析如下:
1.1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可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稍显落伍。而许多教师还是因循守旧,翻来覆去还是那样教,教育的宗旨应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才能正确的传授知识。
结合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笔者认为快速提升学科知识素养的途径有:
①及时研读教材参考资料,如配套教学用书或者高校相关专业教材。 虽然许多生物教师专业知识都有过一定程度地系统培训,但某些知识由于初中教学活动不常运用而易忘却,乡镇中学许多老师改科现象普遍,显得很不专业。如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教师可以查阅相应的配套教学资料,作为相对权威的指导。另外,诸如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年纪稍长的教师在大学阶段并未接触,也可借助高校教材来学习。
②加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 。对于知识上的疑难问题,日常的学科备课组研讨、各级教研系统的教研活动和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研讨。前两者一线教师相对熟悉,而线上研讨则是当下较为流行且高效的一种教研方式。线上研讨的方式主要有QQ群和论坛等。
③选择性地阅读期刊杂志,阅读优秀的期刊杂志可以使自己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的知识产生新认识。如《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广东教学》等所刊登的文章都是与时俱进的。
1.2 过分依赖教辅
当前教辅资料泛滥成灾,编辑资料的作者进行知识整理或习题命制时出现知识性错误却又被审核不够专业、严格的教辅资料收录的话,极易广泛传播开来,甚至被一线教师奉为权威,作为教材的补充渗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的生物学科知识。诸如:许多资料一直有这样的话:“当我们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误解了人体吸气的动态过程,应该是“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时,我们才吸气”。
1.3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有的教师对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的理解太流于表面,只关注一些生命现象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生命系统内部的复杂特例,容易对某些生理过程出现错误的理解。比如: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要经历四个时期。经常有学生会问: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吗?有的老师说,变态发育的基础是有性生殖,所以这里所说的“卵”是受精卵。如果指的是受精卵,为什么教材里不写“受精卵”呢?在昆虫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以上说明有的老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有误区的。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的呈现必然不能像高校教材那样细致全面,只要求学生能对相应的事实、概念和方法进行宏观把握和初步运用即可。一线教师却常喜欢根据教材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拓展、归纳,将自己总结出的“结论”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一方面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时减少知识性的错误。
2 实验教学的误区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容置疑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意识的基本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普遍不足,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践与思考,常陷入某些误区。
2.1 以练代做,缺乏实践
部分教师的实验教学根本不做实验,完全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现象和结论,没有直观的感受,都是背诵加想像。由于大量的习题中含有实验内容,练习指导着实验教学现象随之产生。学生没有做过实验,解题如同盲人摸象。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背实验步骤、现象,在学生做题时就很容易出错,弄不清到底是遮光部分还是见光部分遇碘变蓝。现在雾霾天气很多,很容易做“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但是几乎没有做的,什么高度的尘埃粒子多,学生是不会知道的。我们测定了学校附近几套高层楼房后窗台中的尘埃粒子,发现六楼尘埃粒子最多,一楼反而不多。如果不做实验如何知道?
2.2 思想懈怠,缺乏创新
教材中实验的设置已经考虑到选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以及操作的难易度等因素,但我们调研发现有些实验操作难度仍偏大,学生实践起来实验效果常达不到预期,往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致教师也常将实验视为鸡肋。实际上,只要教师肯动脑、勤动手,不要被教材中的操作方法束缚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多尝试创新,无论是对实验材料、实验器具或实验步骤的改进,均可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用黄粉虫代替鼠妇探究光对生物的影响,用小仓鼠代替蚯蚓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2.3 思维定势,缺乏逻辑
老师对于中考常考的对照实验特别重视,甚至帮助学生总结了许多规律,比如如何设定实验目的、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期和结论的表述等。多频度的考练容易让师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研究某种因子的作用只需要将其作为自变量来设置对照实验即可。往往忽视了生命系统内部各种因子的复杂联系,缺乏深入而全面地逻辑分析,从而得出并不科学的结论,例如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时,有的种子没有发芽,师生就匆忙得出结论:电池浸出液能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这是缺乏逻辑的表现。
3 整体把握教材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平时调研中发现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常可能因把控不准这个“度”,而陷入脱离教材或照本宣科的误区,不能正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3.1 随意脱离教材
许多教师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教材更新换代,尽管主干知识变化不大,但知识的呈现形式,部分核心概念的表述等均发生了不少改变。调研发现许多教师可能因教授某套教材时间较久,而又不及时仔细研究新教材,无法与时俱进,仍按照原有教材知识的呈现模式教学,背离了课程标准。另外,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一样,教师在编制练习讲义时可能未关注题目来源,误选与本地教材不配套的习题,造成题干或答案存在与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吻合的表述,常引起学生的困惑。研究教材,方能因“材”施教。
教学中任意改变教材内容的顺序是脱离教材的另一种体现,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并非不可以调整,但必须先考虑内容顺序编排的原意是什么,模块安排的导向是什么,且不可乱调整。
3.2 过分依赖教材
重视教材是对的,却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表述,将教材改编成知识清单让学生填写与背诵,甚至安排有生物的早、晚读,把生物当成文科来看待,没有了理解和探究,谈何生物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陷入过度依赖教材的误区,不但教学完全使用教材中的资料,甚至不敢加以完善和拓展。比如:在进行探究学习“细胞膜”这一知识点时,为证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许多老师只是使用教材中的文字,又不敢越雷池一步,调研发现学生真的还未“懂”。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对农村学生来说,一块冻坏的地瓜,没有腐烂但流出“汁液”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就能拓展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先深入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做到不迷信教材,也不脱离教材,避免走进课程与教材划等号的死胡同,无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吴成军.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栏目的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网,2014-05-16
李能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惑.新浪博客
王苗苗.例析高中生物学教材处理的若干误区.新浪博客
关键词:教材处理 误区 对策
初中生物教学中,许多生物教师对新教材的处理会产生若干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地解决,教师不规范地放任教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1理解知识的误区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假如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存在较多谬误而不善质疑,谈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对于教材中知识的解读易出现的误区及其解决途径分析如下:
1.1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教材中的某些知识,可能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稍显落伍。而许多教师还是因循守旧,翻来覆去还是那样教,教育的宗旨应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才能正确的传授知识。
结合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笔者认为快速提升学科知识素养的途径有:
①及时研读教材参考资料,如配套教学用书或者高校相关专业教材。 虽然许多生物教师专业知识都有过一定程度地系统培训,但某些知识由于初中教学活动不常运用而易忘却,乡镇中学许多老师改科现象普遍,显得很不专业。如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教师可以查阅相应的配套教学资料,作为相对权威的指导。另外,诸如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于年纪稍长的教师在大学阶段并未接触,也可借助高校教材来学习。
②加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 。对于知识上的疑难问题,日常的学科备课组研讨、各级教研系统的教研活动和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研讨。前两者一线教师相对熟悉,而线上研讨则是当下较为流行且高效的一种教研方式。线上研讨的方式主要有QQ群和论坛等。
③选择性地阅读期刊杂志,阅读优秀的期刊杂志可以使自己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或对原有的知识产生新认识。如《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学教学》《广东教学》等所刊登的文章都是与时俱进的。
1.2 过分依赖教辅
当前教辅资料泛滥成灾,编辑资料的作者进行知识整理或习题命制时出现知识性错误却又被审核不够专业、严格的教辅资料收录的话,极易广泛传播开来,甚至被一线教师奉为权威,作为教材的补充渗透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的生物学科知识。诸如:许多资料一直有这样的话:“当我们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误解了人体吸气的动态过程,应该是“肋间肌收缩,膈肌收缩时,我们才吸气”。
1.3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有的教师对于教材上呈现的知识的理解太流于表面,只关注一些生命现象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生命系统内部的复杂特例,容易对某些生理过程出现错误的理解。比如:对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来说,要经历四个时期。经常有学生会问:这里的“卵”指的是受精卵吗?有的老师说,变态发育的基础是有性生殖,所以这里所说的“卵”是受精卵。如果指的是受精卵,为什么教材里不写“受精卵”呢?在昆虫中,孤雌生殖是普遍存在的。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例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来的。以上说明有的老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有误区的。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的呈现必然不能像高校教材那样细致全面,只要求学生能对相应的事实、概念和方法进行宏观把握和初步运用即可。一线教师却常喜欢根据教材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拓展、归纳,将自己总结出的“结论”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教师一方面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在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时减少知识性的错误。
2 实验教学的误区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容置疑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意识的基本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普遍不足,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践与思考,常陷入某些误区。
2.1 以练代做,缺乏实践
部分教师的实验教学根本不做实验,完全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现象和结论,没有直观的感受,都是背诵加想像。由于大量的习题中含有实验内容,练习指导着实验教学现象随之产生。学生没有做过实验,解题如同盲人摸象。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背实验步骤、现象,在学生做题时就很容易出错,弄不清到底是遮光部分还是见光部分遇碘变蓝。现在雾霾天气很多,很容易做“测定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但是几乎没有做的,什么高度的尘埃粒子多,学生是不会知道的。我们测定了学校附近几套高层楼房后窗台中的尘埃粒子,发现六楼尘埃粒子最多,一楼反而不多。如果不做实验如何知道?
2.2 思想懈怠,缺乏创新
教材中实验的设置已经考虑到选材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以及操作的难易度等因素,但我们调研发现有些实验操作难度仍偏大,学生实践起来实验效果常达不到预期,往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致教师也常将实验视为鸡肋。实际上,只要教师肯动脑、勤动手,不要被教材中的操作方法束缚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多尝试创新,无论是对实验材料、实验器具或实验步骤的改进,均可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用黄粉虫代替鼠妇探究光对生物的影响,用小仓鼠代替蚯蚓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2.3 思维定势,缺乏逻辑
老师对于中考常考的对照实验特别重视,甚至帮助学生总结了许多规律,比如如何设定实验目的、如何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如何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期和结论的表述等。多频度的考练容易让师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研究某种因子的作用只需要将其作为自变量来设置对照实验即可。往往忽视了生命系统内部各种因子的复杂联系,缺乏深入而全面地逻辑分析,从而得出并不科学的结论,例如探究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时,有的种子没有发芽,师生就匆忙得出结论:电池浸出液能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这是缺乏逻辑的表现。
3 整体把握教材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平时调研中发现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常可能因把控不准这个“度”,而陷入脱离教材或照本宣科的误区,不能正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3.1 随意脱离教材
许多教师都经历过不止一次的教材更新换代,尽管主干知识变化不大,但知识的呈现形式,部分核心概念的表述等均发生了不少改变。调研发现许多教师可能因教授某套教材时间较久,而又不及时仔细研究新教材,无法与时俱进,仍按照原有教材知识的呈现模式教学,背离了课程标准。另外,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一样,教师在编制练习讲义时可能未关注题目来源,误选与本地教材不配套的习题,造成题干或答案存在与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吻合的表述,常引起学生的困惑。研究教材,方能因“材”施教。
教学中任意改变教材内容的顺序是脱离教材的另一种体现,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并非不可以调整,但必须先考虑内容顺序编排的原意是什么,模块安排的导向是什么,且不可乱调整。
3.2 过分依赖教材
重视教材是对的,却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表述,将教材改编成知识清单让学生填写与背诵,甚至安排有生物的早、晚读,把生物当成文科来看待,没有了理解和探究,谈何生物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陷入过度依赖教材的误区,不但教学完全使用教材中的资料,甚至不敢加以完善和拓展。比如:在进行探究学习“细胞膜”这一知识点时,为证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许多老师只是使用教材中的文字,又不敢越雷池一步,调研发现学生真的还未“懂”。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对农村学生来说,一块冻坏的地瓜,没有腐烂但流出“汁液”是怎么回事?这样的例子就能拓展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必须先深入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做到不迷信教材,也不脱离教材,避免走进课程与教材划等号的死胡同,无法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吴成军.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栏目的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网,2014-05-16
李能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惑.新浪博客
王苗苗.例析高中生物学教材处理的若干误区.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