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爱是教育的阳光雨露
【作者】 王运善
【机构】 诸高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师爱”,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也就是教师要以情感人,用心育人,让师爱浸润每颗心灵。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和师爱,因为只有这两种爱才无私奉献、一无所求。但师爱又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出巨大的内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正确方向进步。学生只有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德育效能,才会使学生心服口服,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能。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见缝插针”,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我班有个小女孩,课堂听讲的习惯很差,总是把双手不自觉地放到桌洞里做小动作。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微笑着看她。机灵的小姑娘读懂了我的眼神,赶紧坐端正认真听讲了。慢慢地,她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前些天,这个小姑娘得了眼病,眼角发红,我关切地告诉她得去看医生,还告诉她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放学回到家,她高兴地对妈妈说:“王老师对我真好,我要好好学习!”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优等生”固然可爱,“学困生”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课堂上,我总是挑选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解答。当他答对了,全班会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他答错了,同学们也会积极地帮他纠正。在这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困生增长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慢慢地,“学困生”一定会变成家长和老师都期待的“优等生”。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才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学生也不例外。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所以,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他们毕竟还是孩子。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适度宽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一上课就“告状”。但老师又不能不处理,这样课堂上耽误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而且个别学生会因为挨了批评,情绪低落,影响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要求学生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再告诉老师。这样,“告状”的几率低,学生容易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拖延批评,培养愉快的情绪体验,给予改正和反悔的机会。我把批评留在事后,学生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点,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说到表扬,我认为要及时、准确: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准确表扬,让全班孩子都看到,起到激励作用。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常常说:“某某同学真能干”,“你的作业真好”“字写得真漂亮”等。如果看到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主动做好事,则更要表扬。这样表扬后,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地为班级服务。
对学困生,我特别注意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教育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比如,有个小女孩,性格很内向,课上不爱发言,课下也不和同学们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的字写得又快又工整,而且正确率很高,于是我经常表扬她的这一优点,并委婉地说:“如果你能大声地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们就更喜欢你了!”她听了总会微微一笑,小手也会慢慢地高高举起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仅对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有好处,而且能同时让其他同学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学会尊重人。从而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不仅要解决知识上的疑惑,更要重视道德、行为上的疑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理能力差,学习不刻苦,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以一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师爱的非凡力量。
师爱是春雨,师爱是阳光,师爱,更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当你用心去爱你的每一位学生,你收获的不仅是那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让师爱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吧!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和师爱,因为只有这两种爱才无私奉献、一无所求。但师爱又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出巨大的内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正确方向进步。学生只有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德育效能,才会使学生心服口服,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能。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见缝插针”,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我班有个小女孩,课堂听讲的习惯很差,总是把双手不自觉地放到桌洞里做小动作。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微笑着看她。机灵的小姑娘读懂了我的眼神,赶紧坐端正认真听讲了。慢慢地,她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前些天,这个小姑娘得了眼病,眼角发红,我关切地告诉她得去看医生,还告诉她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放学回到家,她高兴地对妈妈说:“王老师对我真好,我要好好学习!”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优等生”固然可爱,“学困生”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课堂上,我总是挑选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解答。当他答对了,全班会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当他答错了,同学们也会积极地帮他纠正。在这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困生增长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慢慢地,“学困生”一定会变成家长和老师都期待的“优等生”。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才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学生也不例外。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所以,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他们毕竟还是孩子。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适度宽容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孩子小,一上课就“告状”。但老师又不能不处理,这样课堂上耽误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而且个别学生会因为挨了批评,情绪低落,影响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要求学生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再告诉老师。这样,“告状”的几率低,学生容易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拖延批评,培养愉快的情绪体验,给予改正和反悔的机会。我把批评留在事后,学生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点,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说到表扬,我认为要及时、准确: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准确表扬,让全班孩子都看到,起到激励作用。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常常说:“某某同学真能干”,“你的作业真好”“字写得真漂亮”等。如果看到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突出,主动做好事,则更要表扬。这样表扬后,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地为班级服务。
对学困生,我特别注意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教育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比如,有个小女孩,性格很内向,课上不爱发言,课下也不和同学们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的字写得又快又工整,而且正确率很高,于是我经常表扬她的这一优点,并委婉地说:“如果你能大声地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们就更喜欢你了!”她听了总会微微一笑,小手也会慢慢地高高举起了。我觉得,这种做法不仅对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有好处,而且能同时让其他同学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学会尊重人。从而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不仅要解决知识上的疑惑,更要重视道德、行为上的疑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理能力差,学习不刻苦,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所以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以一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师爱的非凡力量。
师爱是春雨,师爱是阳光,师爱,更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当你用心去爱你的每一位学生,你收获的不仅是那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让师爱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