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例析诗词品析中比较鉴赏的积极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少教多学”实验的策略尝试

【作者】 许 安

【机构】 福安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文本需要分析,尤其需要具体分析,诗词鉴赏一样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用好具体分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多学效果呢?
  孙绍振教授认为:“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偶合,这种偶合不是现实的,不是真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原生的感情只有通过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从中可见这些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形象根据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有着不同的表达,“但这样的矛盾在形象中,并不是直接的呈现,恰恰相反,是隐性的。”所以背后隐藏着各异的想象,这时分析则需要从差异性或矛盾性出发了。这样的差异或矛盾是隐藏在形象中的,这就需要还原或比较了。
  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还原法和比较法是值得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运用的,这两种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应该可以成为“少教多学”的常用策略。
  一、从品味语言中比较意象的不同。
  《唐宋诗词鉴赏》第五课主要是咏物抒怀。咏物诗主要是以物为吟咏对象,咏物诗重在写意传神,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最终有所兴寄托寓。传神之处必有传神之语,分析诗歌则需要结合语言,巧用“写意传神”,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入手。
  诗评家傅庚生说:“诗以一字论优劣,因练字度句而相去悬殊”。上第五课《紫蝶黄蜂俱有情》这咏物抒怀诗时,我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虞世南、骆宾王的《咏蝉》与李商隐的《蝉》从“写意传神”这个点切入,结合语言的不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辨析它们在描摹角度与形神深度上的区别。
  学生反复读这三首诗后发现:
  李诗重点写蝉声,形在于因高难饱而发声,声至五更“疏欲断”,声嘶力竭。神在于蝉声因渴望而不得的痛苦,但明知徒劳而不停,这是坚持与执着。
  虞诗重点写食性、鸣声,环境。形在“流响出疏桐”。“流响”指的是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晋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这个词语用在虞诗中无法形容蝉声的独特,而重点强调声音出自疏桐上,是居高声远,而非藉秋风。显然神韵在于以蝉声喻名声。
  同样写形,而骆诗重点状写其貌、其声、其境,貌在玄鬓,与白头形成对比;声在于唱、吟,尤其是对着南冠吟,最终因风多响易沉,借声音的变化衬托环境,在如此环境下更见无人信其高洁。
  诗歌中的拼音也可以成为鉴赏的重点。例如《塞上听吹笛》中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分析这句诗时,学生认为这是说将《梅花落》曲子拆用,那我紧接着问,若是拆用,那“落”字是读“luò”好,还是读“lào”好呢?如果是“luò”,那么能让你产生怎样的画面吗?如果是“lào”,又将怎样如何理解呢?这样联系下一句“风吹一夜满关山”,学生的想象力自然被调动,自我对如此遥远的画面有了更贴近的理解,内容与情感就更丰富了,这样不仅理解了拆用手法,更能深入体会诗人将边塞将士的笛声化为雪满关山的豪迈意境,以及诗句传递出更为阔远的思乡深情,这样的辨析岂不比教师的教来得好呢?
  对《房兵曹胡马》一课中马的特征的理解上,学生对诗句“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入”一词也有点质疑,这时可以跟“吹” 进行一番比较,从而体会大宛马的健悍。同时也可以在“锋棱瘦骨成”这句诗上思考:瘦马岂是骏马?从而辨析好马的特征。    
  所以诗歌语言的比较,这指的是可以更多的抓住学生在某个词语上造成思维的摇摆矛盾,即时引导对比还原,学生自然就在这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中被激发出争辩的欲望了,使之成为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的契机,也成为“少教”的垫脚石,从而“多学”,学地更扎实,更有自己的思考了。
  二、从意境上对比情怀的迥异。
  《唐宋诗词鉴赏》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两首诗歌则可以进行对比鉴赏,从中可以发现同题不同风格,由此发现造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学生对《望月怀远》与《商山早行》这两首诗歌有了一定的感觉,但问学生理解了吗,有什么体会时,学生依然说没有多少理解。可见学生不明白两文并读的用意。诗歌教学离不开意境,所以我期望用意境来引导对两首诗歌的比较,学生还是先从理解思想内容上切入了,学生认为《望月怀远》是对亲人的思念,而《商山早行》是写羁旅乡思,两者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表达思念。如此理解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我顺着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做了一些引导。
  我紧接着就问道:两种思念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因意境而情境,什么样的思想心理应该呈现着怎样的意境,之所以这样问,目的就是引导对诗句的玩味,深入体会意境。
  学生面对《望月怀远》,结果学生首先从题目“怀远”二字就可以发现情感所在。学生又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可以分析出远隔天涯之人正共赏明月,共月生思。学生又从“灭烛怜光满,竟夕起相思”的“竟”字体会到了相思之浓郁。最后结合“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等诗句中理解了这种思念无法思念只好转入梦中,由此思念进入了更深层次,思念更见浓郁。不过,这种思念不是非常哀伤,甚至有欣赏的味道,从用词上可见,如“天涯共此时”有画面上的阔远,“还寝梦佳期”中的“佳”有着月夜的美妙,所以思念是哀而不伤,意境更是雄浑阔大。
  而在理解《商山早行》上,学生也从“客行悲故乡”中读出了羁旅伤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而悲呢?学生发现“客行”二字。因为“客行”,远行他乡之人必有羁旅之愁,相思之苦,所以因思生悲,悲中浸思,这是行人常情。
  教师引导: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则从下面的诗句中找到了原因:“晨起动征铎”,说的是又要赶路了,又要离故乡更远一程了,不停漂泊,离亲人也更加遥远了,这是何等伤悲呢。
  教师继续引导:更让人伤怀的应该是晨起吧?为什么呢?
  学生这时把目光投向接下来的这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晨起赶路是多么艰辛,你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尤其是鸡声中的月亮,月色下的板桥,一路踩着寒霜远行的足迹,直至山路上忽明忽暗的槲叶枳花。行人一听到鸡鸣就爬起看天色,月亮还亮着,收拾行装出发吧,自己已经够早了,没想还有人赶在自己的前面已在板桥上留下足迹,同是觅食谋生的远行人哪,一想同病相怜,岂不可悲!所以行人一是悲自己的身份,二是悲自己现在赶路的艰辛孤独的生活状态。由此而生的思念是否更强烈更心酸呢?所以这样的意境当然是孤寂落寞,悲伤凄清的。
  两诗这么一对比,风格就出现了。学生再鉴赏其他诗歌时也就会对风格有特别的关注了。
  三、从表达技巧的比较上感受诗人情怀。
  鉴赏诗词可以从抒情方式的异同上切入。李煜的《清平乐》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比较教学,用的就是二者在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上的不同。李煜的《清平乐》更侧重于以景写情,我们可以抓住“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品析诗歌。而范仲淹的《苏幕遮》则可以体会“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对比抒情方式不同而营造情境的区别,还可以联系苏轼的《江城子》,体会直抒胸臆的妙处。再追根溯源,发现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如此表达的原因以及用意,同时体现出的不同风格。
  如上《房兵曹胡马》一课时,对马这一意象的托物言志手法可以通过同类题材或相似题材进行对比理解。如杜甫晚年写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句中的老马形象值得一对比。也可以和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首高。”这样理解能抓住诗歌的在相同表达技巧上的不同寓意,对体会诗歌也就很有帮助。
  四、在摹拟改写中提升品读创作能力。
  摹拟是开始,对诗歌品读更适用。初略讲解了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后,我发现本诗不是按写景到抒情这样的思路结构的,而是先议论后写景,与诸多诗歌的一般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结论让我突生一个念头:何不来个还原呢?还原古诗歌的正常写作思路,这样岂不是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对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所以,我紧接着提出要求:将本诗进行改写,由景入笔,后抒情议论,试着改一改。学生在改写上存在畏难心理,但如果借改写的机会能给以鼓励的话,那么可以为进一步创作诗歌做很好的过渡,这样才达到对诗歌鉴赏目的的真正掌握。但学生一开始不理解到底是调换语句还是改写全文,包括思想情感是否改变。我认为诗歌如果只进行词语顺序的调换,能达到效果也可以;如果融入修改者个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进行修改也可以,学生似乎更侧重后者。就这样,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后,进行了学生作品的展示,效果还是可以的,也在改写中熔造了诗人新的情境新的情感。比如:
  江婷同学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故地重游不见君,坏壁不绝起相思。尤记当年行路难,人与蹇驴共踌躇。人生岂非如若是,一朝有酒一朝醉。等闲满室兰花开,衰兰谁闻香满怀。
  陈雅惠同学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雪满山路湿薄衫,蹇驴嘶鸣行路难。一江寒水止不前,飘花似梦泪千行。盈胸壮志泄何处,踏雪无痕步深繁。飞鸿南去春回巢,少年旧题印心墙。
  李玲同学写的:
  人生应到何处觅?清山碧水自来寻。梦醒忽闻北雁啼,才知东去春已近。老狗已亡成烟魂,旧见不见旧游地。昔日残事犹可记,相忘春暖花开时。
  彭丽兵同学写的:
  忽逢故里忆崎岖,人困路艰驴嘶啼。怎见僧死成新塔,怎奈坏壁断旧题。且忘人生应何似,不过飞鸿踏雪泥。岁月匆匆一染指,愿灭相愁却客疏。
  张华忠写的《昔年》:
  人生何处耐寻味?恰似漫步冬日雪。鸿爪踏雪泥处处,挽日重现还复去。吾来油尽成百草,灯枯之象忆往昔。相濡以沫厌倦老,不如相干于江湖。
  林媛写的:
  人生何处不相逢,乌骓踏雪且徐行。枯藤荒寺僧不在,只余落梅溢清香。韶华欢颜不复存,犹记壁上少年诗,往昔举杯共相吟,相顾无言骓远鸣。
  学生改写的质量不一,但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如江婷的“等闲满室兰花开,衰兰谁闻相满怀。”虽不符合本诗意境,语言也尚需斟酌,但这种以象写情,传递出诗人故地重游复杂情绪的笔法让我瞬间触动。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如陈雅惠的“盈胸壮志泄何处,踏雪无痕步深繁”、李玲的“老狗已亡成烟魂,旧见不见旧游地。昔日残事犹可记,相忘春暖花开时”等等。
  尤其有些句子是学生在反复琢磨中形成的,这其中陈雅惠的诗句对“一江寒水止不前”中的“寒水”做了修改,原来是“冬水”。“少年旧题印心墙”原来是“少年旧题今仍还”,琢磨后将“今”改为“老”,但还是觉得仍还在此尤为拗口,所以联系前面的“壮志”,就再次改为“印心墙”。而彭丽兵的最好一句“岁月匆匆一染指,愿灭相愁却客疏”也是由原来的“梦里未见客来归,几多欢笑几仍多”不断改过来的。
  这样的修改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再从字词上推敲的话,还是可以提升学生的炼字敏感度的。往更深一层的话,那就是能否融入一两个表达技巧,如果能思及此处,那就又一个层次了。当然,这些修改让原作和学生的作品有了多层面的对比,课堂的生成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种非预设性的创造生成则是我所欣喜见到的。
  最后,可以在创作熔成中习得。例如彭丽兵同学就在课后又写了几首。在学习完后可以尝试进行同题诗歌创作比赛或者同个情境下的诗歌创作比赛。即时进行,应景而作,随时学习古人的出诗应对。由此,摹拟到熔成才是学诗所在,也是“少教多学”之目的。
  总之,不仅诗歌品析可以进行对比,很多文本在教学中都可以做到。当然,对比鉴赏要抓住诗词的文本特征,设置每章节的教学目标,联系学生需要,我们可以从一个方面切入进行两篇甚至三篇文章的对比理解,这样可以达到少教多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孙绍振
  [2]《“少教多学”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李占祥 《教育艺术》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