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师爱,永恒的课题

【作者】 苗 明 沈永红

【机构】 茨河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体会颇多,感受至深,现摘取几个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 尊重,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
  【案例一】:学生甲因母亲早年去逝,六岁便没有了母爱,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每年难得回家一趟,很少和父亲有过感情交流,几乎是孤儿的甲交由邻居代管。缺失父母爱的甲变得孤僻、沉默寡言,常常一人在哪里发呆,脾气暴躁,融入不到班集体中来。一次学生乙因和甲发生摩擦,乙不小心触及到了甲的母亲,伤到了甲,甲因此大动肝火、不依不饶,矛盾逐渐升级最终交由校长处理,校长不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草率的批评了甲,甲仿佛雪上加霜,更加激怒,当场和校长干了起来,双方僵持不下,哭泣着说:“你们都不尊重人,本来我没有妈,你们偏偏要拿我妈说事!”
  此事已经过去很久了,此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久久不能释怀:假如乙同学能尊重甲,不说甲是没妈的孩子,甲和乙不会发生口角;假如校长不那么盲目,认真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双方当事人降降温,事态会很快平息下来不会升级。事已至此没有了假如,留给我们的只有反思和教训。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要用心去尊重每一位学生,包括能力不足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就是接纳学生的现状以及价值观、人格和权益。我一直遵守这条师德准绳,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我从不轻易批评、训斥、指责学生,对他们不好的行为我总是抱以希望或者期望的方式表达出来。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体验情感、思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善解学生心意,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对话”。学生只有将道理理顺了,思想疏通了,他们也就心悦诚服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聆听,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案例二】当班主任多年了,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三饭后的休息时间总要到教室转一转,问问他们在生活、学习上有无困难,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帮助的地方?有时也顺便和他们拉拉家常、闹闹磕,了解一下各自最近家庭情况如何,以便有针对性的了解他们,对学生实施有效地教育。
  走进学生,亲近学生,这无疑是了解学生的最好办法。这么多年来,我都信奉自己的承诺:坚持和学生一道同学习、共生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和学习上的合作伙伴。他们有生活上的困难总愿意向我诉说,学习上的困惑更愿意向我请教,把我当做最好的知己,仿佛是一个大哥哥百般呵护、守护者他们。甚至有些同学把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小秘密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告诉却愿向我透露。他们愿意把我当成朋友,和我说心里话,这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和学生的关系近了,班上调皮捣蛋的少了,班风正了、学风浓了,我这个班主任工作起来顺畅多了。
  今年三月我被派往外地学习一个月,结束的那天我提着沉甸甸的行李刚踏进校门,此时正是午餐时间,看到我出现在校园,我的学生们便齐刷刷地跑了过来帮我提行李,瞬间把我围的水泄不通,问长问短,甚至讲起了这一个月来发生在班上的大小有趣的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忘记了自己正在吃饭,久久不愿离开,直到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我心里升起了一股愉悦,甜丝丝的。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师爱吧!经常听同行抱怨说:“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没有礼貌,缺乏人情味,见面一个招呼也不打”等等,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其实不尽其然,我到觉得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懂感情,懂道理,讲情义。如果说在他们身上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好班主任、当好一名老师,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我们要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总是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学生、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学会欣赏他们,挖掘其闪光点,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教师,只要我们每天用心去与学生交流,每天俯下身子,我们就会聆听到爱的声音。
  三、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三】一天晚上下自习后,有学生到办公室来报告:八(1)班的陈建飞又将三楼走廊上的监控摄像头打歪了。又是陈建飞!在短时间里在同一个问题上连续犯错,这里面一定隐藏着问题。思考再三,这次我没有通知他的班主任,而是自己直接去处理。我把陈建飞请到办公室,他以为我要如出一辙的批评他,显得很不在乎,仿佛做好了思想准备。我改变了思路,让他坐下拉家常,聊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学习、以及他在学校的生活情况,慢慢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见我如此坦诚,他也敞开了心扉,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从交谈中我得知:该生是个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生活起居由大伯临时看管,由于该生生性倔强,叛逆心强,从小父母对其管教严厉,越是要求不能做的事他偏要去尝试,经常和父母对着干,在家没有少挨过父母的棍棒。我们聊得很投机,当话题转到关键问题摄像头上时他给出的答案让我啼笑皆非:王老师喜欢发伙、骂人,我故意打掉气气他!
  我无话可说了,陷入了深思,个中滋味难以言表。这是个典型的个案,折射出了我们教师教育学生出现的误区和盲点,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方法简单、粗暴;导致情绪对立产生教育效果不佳的被动局面。
  学生来自不同的单元,其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生活兴趣、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易冲动、叛逆心强、遇事不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因此,他们常常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当学生犯了错误,考验我们的是:是帮助他、还是一脚将其踢开。帮助他,你怎样帮,帮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方能打开学生的心结,使其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这是对我们老师最大的考验,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否则,就会像陈建飞同学这样,用扭曲的心理和班主任老师对着干。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的人,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会遇到挫折,当学生心灵的鱼缸布满灰尘的时候需要我们班主任、课任教师经常去擦洗、去呵护学生那颗受伤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良好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