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辩、变、辨——教师与文本对话的三重奏——《可能性》备课组网络研讨带来的思考

【作者】 孙 莉

【机构】 胜浦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里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七张牌,分别是“黑桃A、黑桃2、黑桃3、梅花A、梅花A、梅花2、梅花3”。把这些牌打乱次序,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摸出的结果一共有几种?
  年级组内的数学老师在交流时出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认为摸出的结果有2种,一种是黑桃,一种是梅花。
  第二种,认为摸出的结果有3种,一种是A,一种是2,还有一种是3。
  第三种,认为摸出的结果有6种,3种是黑桃、3种是梅花。
  第四种,认为摸出的结果有7种,因为每一张牌就是一种结果。
  每位老师各抒己见,听起来似乎都还很有道理,那到底哪一种答案才是正确的呢?我们陷入了迷惑,于是开始重新审视教材、教学指导用书。
  教材第65页的“试一试”提出:口袋里只放了2个红球,“每次摸出的,不是这个红球,就是那个红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红球”;或者说“摸出的不可能是黄球,因为每次摸出的,不是这个红球,就是那个红球”。教材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研究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每次摸出的,不是这个红球,就是那个红球”,说明同样2个红球,摸出的结果是2种:“不是这个红球”是1种结果,“就是那个红球”也是1种结果。因为由于是两个相同的红球,往往会误以为结果就是1种红球,其实,这两种结果是有区别的。
  教材第65页的“例2”提出:有这样4张牌:“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4”,从中任意摸出1张,“红桃有3张,黑桃有1张,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教材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的“红桃有3张”就是指红桃有3种结果,也就是说:红桃有3种结果,不是因为这3张红桃分别是A、2、3不同而认为是3种结果,哪怕是这3张红桃都是相同的,也是3种结果。因为红桃有3种结果、黑桃有1种结果,所以“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如果认为红桃是1种结果、黑桃也是1种结果,那就无法得出“摸出红桃的可能性大”的结论。 这里的3张红桃,不管是牌的大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任意摸1张,摸出的都是3种结果,这里的“种”与分类相关的“种类”的“种”是有区别的。往往会有学生会认为有红桃和黑桃2种结果,这是从扑克牌颜色的分类属性来看的,3张红桃可以认为红桃有3种结果,这是从“可能性”这一逻辑属性来理解的。
  通过再次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老师们也逐渐清晰、意见一致:一开始所说的四种结果,第一种错在用扑克牌的花色来分类,第二种错在用扑克牌的大小进行分类,第三种错在把2张梅花A认为是同一类、同一种结果,这2张梅花从可能性方面考虑的逻辑属性应该是2种结果,所以第四种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因为每一张牌都有可能被摸到,并且每一张牌都是独立的。
  这次的研讨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这里教师与文本对话经历了三个过程:
  一、经验主义地“辩论”
  老师们总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或个人直觉来理解教材,并且与他人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可是这样的理解往往不是很精确,对学生的理解、学习还会造成一定的负影响。
  二、徘徊不前地“改变”
  老师们通过辩论、交流、商讨,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但到底谁的更对,仍然不清楚,似乎各有道理,所以在“要不要改变”上徘徊不前。
  三、据理力争地“辨证”
  老师们想起要重新去审视教材,要去查阅资料,要去借助理性思考和常识等途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比如这次的研讨,老师们通过再次研读教学指导用书、整体阅读教材,发现了教材安排的意图,也一下子找到了理解的“切入点”。
  我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确需要科学、合理地解读教材,用辨证的方式、从学科的整体与文本深度对话,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