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范画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作者】 张丽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现代幼儿教育非常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纲要》就是把发展幼儿创造力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便是美术活动,幼儿可以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教师作为作为引导者,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扩大绘画自由创作的空间,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手脑并用,根据自己的心愿大胆表现,较大限度地发掘幼儿内在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往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幼儿绘画时都没有重视美术活动中创造性的环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清楚地指向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并将培养幼儿艺术的兴趣、大胆地自我表现与创造作为核心内涵。为此,《指南》针对现实中有悖于这一核心内涵的传统“范画教学法”以及“好不好”、“像不像”的作品评价观,给予了否定。
  一、深刻理解“范画”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许,有教师会说,范画正是模仿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指出,《指南》反对的是对范画的被动模仿,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有多处提到了幼儿的模仿,但强调的是自发模仿,而非被动模仿,强调的是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的主动模仿,而不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因此,当我们创设了艺术的环境,投放了各种丰富的材料,幼儿就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有选择地进行自发模仿。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我请两个班的幼儿同时欣赏世界名画梵高的《向日葵》,不同的是,在引导幼儿欣赏以后一个班老师没有做范画而是让幼儿试着画出自己心中所理解的向日葵,另外一个班老师以自己的理解做了范画,结果老师没做范画的那个班,幼儿都画出了千变万化的向日葵和另外一个班幼儿千篇一律的画面大不相同,可见老师的范画在很大程度上会扼杀幼儿的创造力。不同的幼儿去模仿同一个对象,因为认知不同、感受不同、印象和兴趣的不同,模仿出来的作品也并不会一模一样,因为幼儿不会像成人那样去写实。但是,传统幼儿美术教育中,老师为了让幼儿方便模仿,将线条、形状、颜色等从具体形象中抽取出来,把提供的范画变成一种概念化符号化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画会舍掉幼儿绘画中那种可感可知的灵动。这类范画是一种画法的示范,所以全体幼儿画出来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线条的流畅感和形状的大小比例,而这只是与幼儿精细动作和认知发展的水平有关。
  所以,对范画有一个理解的问题。老师应该在美术活动中提供艺术作品和实物等,让幼儿自发模仿,画自己感知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只提供简笔模式画以统一的要求让幼儿照着模仿画没有任何体验的对象。这里既有对范画的不同理解,也有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同样是幼儿的模仿,《指南》反对的是照着范画进行复制,而并不反对幼儿在感知真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再现。 
  二、美术教育中幼儿绘画自发表现与技能练习 
  也有教师会说,范画不只是为了教会幼儿画各种形象,而是通过模仿这些形象学会线条、比例、构图、形状、遮挡、色彩等美术语言,而且技能是基础,对于幼儿必须先教技能技巧,因为幼儿想的很好,但能表现出来的很少它能使幼儿把想到的画出来但这样过分强调了技能的重要性,其实从某一侧面可以看出这种过分强调技能的现象是教师片面追求画面效果的反映。殊不知,构图、比例、遮挡等美术技能是要以认知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基础的。
  因此,技能与表现是不能划等号的。至于表现能力,与技能或许有关,但也决不是因果关系,因为技能的提高并不是导致表现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如果技能很高但缺乏应有的感知和想象,其作品也不会具有表现力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不少幼儿虽然绘画技能被训练得很好,但一离开了对范画的记忆,就什么也表现不出来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绘画的技能不是不重要,而是在幼儿阶段不那么重要,至于最基本的技能,如线条流畅、形状规范、涂色均匀等,主要体现的是手的功能,这是在大量表现的机会中逐步成熟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至于比例、构图、透视等更专业的技能,或许在认知更加成熟的少年时代学习会轻而易举,而在幼儿阶段却要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这种意志努力会迫使幼儿被动学习,从而扼杀艺术的兴趣,抑制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范画与培养创造力之间如何寻找平衡
  儿童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停实践的过程中慢慢获得的。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强调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要素进行平面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对较小年龄班的儿童来说老师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示范不是简单注入式的而是在游戏性的练习活动中逐步实现的。例如:在小班手指点画《美丽的梅花》活动中,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引导。教师提供画好梅花枝的宣纸,指导时注意提示幼儿可以用不同的手指点画出大小不同的梅花,点按不动然后轻轻提起。这样幼儿在有背景的纸上进行添画,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画独特的美感同时可以通过接触初步感受宣纸独特的质感。
  幼儿在绘画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师法造化”,通过写生的方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进行表现并着重于神似。例如在中班《家乡的蔬菜》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观察几种不同蔬菜的造型,启发幼儿进行想象与思考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然后由幼儿作画,每组幼儿选取几样蔬菜自由地摆放造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并以其中一种蔬菜做范例,示范画出身上的纹脉,并且启发幼儿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像。总之对儿童本身绘画的技能技巧不应妥求过高,而是以充满了自身的情感和大胆的想象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后,绘画内容就会更加丰富和充实了。
  四、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
  幼儿能否较好地将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同样是美术活动所追求的。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可否认,这是评价幼儿创造力的最明显的方面。幼儿作品表现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如何。因此,在美术活动,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的关系。
  五、美术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可以教的领域”和“不可以教的领域”,“可以教的领域”是指围绕在孩子身边的外部世界,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外在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惯等。因为成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传授给孩子,不论对象是谁都可以较为容易地掌握。“不可教的领域”是指孩子在内化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世界和形象思维领域的内容,即感性、洞察力、想象力、欲望等,这些无论传授还是评价都是困难的,也许引导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
  因此,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为了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必要的基本技巧外,教师不宜做不必要的、限制性的示范。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的作用是准备帮助和支持幼儿,但不要打搅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是主体,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美术的认识。教师在幼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是领导,也不是权威,主要责任是鼓励及引导幼儿构思,协助他们创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先设法了解问题,以及协助幼儿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支配幼儿或干预他们的决定。更不可限制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我们也反对老师总是为幼儿画画提供示范,去限制幼儿更多样的想象性表现。其实,只要去倾听幼儿说自己的画,我们就能看懂幼儿自发表现的绘画作品。
  分析以上现象旨在说明美术教育活动中范画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这与教师能否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理性思考是分不开的,这是关于教师理论素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绘画创作心理;从思想上认识辅导的重要性,透彻地明白辅导者的作用,并且要注重与教师的恰当启发引导相结合,相信孩子们一定会用手中的画笔尽情展现自己心中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董奇著《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黄人颂著《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张小鹭著《日本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