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 赵玉波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的心声。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预习、主动评价、主动阅读、主动提问的自主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因为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所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可谓至关重要。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然要大胆去探索,结合本学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本人总结十二年来的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的精神指导下,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原则,一年来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上,不断实践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克服被动学习方式。
学生刚刚升入初一,我就在调查中得知:家中有字典、词典的人数不过30%。于是强调每人必须买一本,结果到现在二个学期过去了,至少还有10%的人没有。就这样的学生状况,每次学一篇新课文要实现在课前预习,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发现,每次学新课文,学生们都等着老师向小学时一样教生字,这让我十分气愤,但我想他们还没有适应中学生活,只好慢慢培养了。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就先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让大家回家预习,课上让学生呈现预习结果,并讲出怎么进行预习的。如学习生字,不但要知道音,还要区分形近的字,并解释其意义。虽然看上去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让学生来讲解生字、词,不只是锻炼胆量,更重要的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独立学习生字、词。如果他能讲的很全面,很深入,说明他学会了使用字典。在以后任何时候,遇到生字,都会马上想到去认识它,而且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将之养成一种习惯,勤于动手,勤于识字,这将是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前提。因为我们中国的汉字有四、五万之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只靠老师教那是杯水车薪。
这种做法和老师教生字相比起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显而易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学生既要学,又能学,哪有学不好之理。
第二方面:在语文阅读课上,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转变以往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并建立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阶段最主要培养的二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写的能力。”那么什么叫具备了朗读能力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理解文章的含义,不能只停留在流利地读上,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真正“读”的含义。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读文章的人就已不多,能读懂意思、会体会作者感情的人就更少了。
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呢?
于是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必须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在朗读中提高的。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如果一篇文章能读的生动感人,那么他一定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朗朗读书声,或齐读、或个人读;或男生读、或女生读;或每人一句、或每人一段;或小声品读、或大声朗读——此起彼伏、异彩纷呈。
比如在教读朱自清《匆匆》这篇美文时,大家都知道此文极为适合朗读,如果能朗读得声情并茂,那么文章珍惜时间的主旨也就自然体会深刻了。所以我查阅了大量朗读技巧方面的资料,朗读每一句话时都细细指导他们,理解内容、看到形象、体会感情,再教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进步,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参与,我采用每人一句,不读出感情不罢休的做法。第一遍只能有少数人读得正确,第二遍有一部分人才能读得较流利,第三遍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让每个不同水平的人都有提高。每个孩子都觉得有机会读课文,很高兴,也很愿意把自己那一句读好。
因为我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不要求他们与最好的那几个比,而是与自己的以前水平相比,所以他们积极性很高,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的滋味,而且加上老师鼓励的话语,同学们的掌声,有谁不愿意让自己更进步呢?有谁不想成功呢?不知不觉铃声响了,同学们还觉得没有读够,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还想读。
我还经常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办法用在自己的课堂上,那就是时刻撩拨他们成功的感觉,学习是享受的感觉,因为不断鼓励才能不断进步,而斥责、贬低只能让学生更加弱智、愚蠢、讨厌学习。
可见,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有表现机会,那么学生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尝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才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第三方面:激发研讨兴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文言文,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主动的学习方式。
以往我们就这样学习文言文:布置预习,课上老师提问,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包办代替,一句一句地翻译。学生记下来,一课讲完,再反复去背,反复去做卷子强化训练。
这个过程,只有少数人能跟上老师的节拍,至于他们是否愿意学,有没有兴趣学,这全都无暇理采。我们只关注结果,考试会不会。而现在不行,在新课的精神指导下,我们不只是关注考试会不会,更关注学习的教程:他们是否愿意学,学得有没有主动性。
比如讲《童趣》一文,将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再小组研讨,查工具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研讨。
首先小组讨论,将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不怕问题多,只怕找不出问题。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他们根本就不讨论,不知道自己懂不懂,找不出任何问题来。是的,这是最可怕的,不要紧,没人讨论,没有问题提出,老师就向他们提问,他答不出,那你就将此问记下,这不就是问题了吗?我们逼着他找问题,小组每个人提出五个不同问题,再相互作答,不就学会了吗?这不正是合作与探究的教程吗?
然后同学代表小组提出问题,在全班范围内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一篇文章就这样解决了。这不正符合人正常的思维规律吗?质疑解疑,体会全文内容,将知识系统化。学生们没有什么压力,就在轻松、合作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做法有可取之处,就不妨试一试吧!
课堂上表现出的的确十分轻松、愉快,但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却要花费极大的功夫。要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都预料到。但事实上,他们提的问题仍然千奇百怪。为什么把“蚊子”比喻成“鹤”,不能比喻成什么?同学们说出了“蚊子”和“鹤”的相似之处,都是细长腿,会飞。又是两类事物,所以可以够成比喻,讲也比喻修辞这一知识点。可他们还问,还能把“蚊子”比喻成什么?这一问题着实不好解决,作为发散思维训练题,作业解决吧!在课堂上,放手学生去思考,质疑的问题必然是难以预料,所以备课上就要花更多的功夫,除参考书,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吗?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主动学习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被动学习的机器,老师想要讲授的知识点,由学生去提出,去探究,合作并解决。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可见,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那么,我们只有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更快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新课程给了我们这个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勇敢的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象那些火凤凰一样,让自己在新课程的熊熊烈火中燃烧,从而获得永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因为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所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可谓至关重要。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然要大胆去探索,结合本学科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本人总结十二年来的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的精神指导下,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原则,一年来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上,不断实践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克服被动学习方式。
学生刚刚升入初一,我就在调查中得知:家中有字典、词典的人数不过30%。于是强调每人必须买一本,结果到现在二个学期过去了,至少还有10%的人没有。就这样的学生状况,每次学一篇新课文要实现在课前预习,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发现,每次学新课文,学生们都等着老师向小学时一样教生字,这让我十分气愤,但我想他们还没有适应中学生活,只好慢慢培养了。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就先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让大家回家预习,课上让学生呈现预习结果,并讲出怎么进行预习的。如学习生字,不但要知道音,还要区分形近的字,并解释其意义。虽然看上去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让学生来讲解生字、词,不只是锻炼胆量,更重要的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独立学习生字、词。如果他能讲的很全面,很深入,说明他学会了使用字典。在以后任何时候,遇到生字,都会马上想到去认识它,而且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将之养成一种习惯,勤于动手,勤于识字,这将是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前提。因为我们中国的汉字有四、五万之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只靠老师教那是杯水车薪。
这种做法和老师教生字相比起来,其主动性与独立性显而易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学生既要学,又能学,哪有学不好之理。
第二方面:在语文阅读课上,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转变以往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并建立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阶段最主要培养的二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写的能力。”那么什么叫具备了朗读能力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理解文章的含义,不能只停留在流利地读上,要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真正“读”的含义。我们的学生能流利地读文章的人就已不多,能读懂意思、会体会作者感情的人就更少了。
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呢?
于是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必须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在朗读中提高的。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如果一篇文章能读的生动感人,那么他一定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朗朗读书声,或齐读、或个人读;或男生读、或女生读;或每人一句、或每人一段;或小声品读、或大声朗读——此起彼伏、异彩纷呈。
比如在教读朱自清《匆匆》这篇美文时,大家都知道此文极为适合朗读,如果能朗读得声情并茂,那么文章珍惜时间的主旨也就自然体会深刻了。所以我查阅了大量朗读技巧方面的资料,朗读每一句话时都细细指导他们,理解内容、看到形象、体会感情,再教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一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进步,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参与,我采用每人一句,不读出感情不罢休的做法。第一遍只能有少数人读得正确,第二遍有一部分人才能读得较流利,第三遍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让每个不同水平的人都有提高。每个孩子都觉得有机会读课文,很高兴,也很愿意把自己那一句读好。
因为我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不要求他们与最好的那几个比,而是与自己的以前水平相比,所以他们积极性很高,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的滋味,而且加上老师鼓励的话语,同学们的掌声,有谁不愿意让自己更进步呢?有谁不想成功呢?不知不觉铃声响了,同学们还觉得没有读够,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还想读。
我还经常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办法用在自己的课堂上,那就是时刻撩拨他们成功的感觉,学习是享受的感觉,因为不断鼓励才能不断进步,而斥责、贬低只能让学生更加弱智、愚蠢、讨厌学习。
可见,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让每个人都在语文课堂上有表现机会,那么学生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尝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才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第三方面:激发研讨兴致,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文言文,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主动的学习方式。
以往我们就这样学习文言文:布置预习,课上老师提问,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包办代替,一句一句地翻译。学生记下来,一课讲完,再反复去背,反复去做卷子强化训练。
这个过程,只有少数人能跟上老师的节拍,至于他们是否愿意学,有没有兴趣学,这全都无暇理采。我们只关注结果,考试会不会。而现在不行,在新课的精神指导下,我们不只是关注考试会不会,更关注学习的教程:他们是否愿意学,学得有没有主动性。
比如讲《童趣》一文,将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再小组研讨,查工具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研讨。
首先小组讨论,将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不怕问题多,只怕找不出问题。也许有的老师会说,他们根本就不讨论,不知道自己懂不懂,找不出任何问题来。是的,这是最可怕的,不要紧,没人讨论,没有问题提出,老师就向他们提问,他答不出,那你就将此问记下,这不就是问题了吗?我们逼着他找问题,小组每个人提出五个不同问题,再相互作答,不就学会了吗?这不正是合作与探究的教程吗?
然后同学代表小组提出问题,在全班范围内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一篇文章就这样解决了。这不正符合人正常的思维规律吗?质疑解疑,体会全文内容,将知识系统化。学生们没有什么压力,就在轻松、合作中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果大家觉得这种做法有可取之处,就不妨试一试吧!
课堂上表现出的的确十分轻松、愉快,但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却要花费极大的功夫。要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都预料到。但事实上,他们提的问题仍然千奇百怪。为什么把“蚊子”比喻成“鹤”,不能比喻成什么?同学们说出了“蚊子”和“鹤”的相似之处,都是细长腿,会飞。又是两类事物,所以可以够成比喻,讲也比喻修辞这一知识点。可他们还问,还能把“蚊子”比喻成什么?这一问题着实不好解决,作为发散思维训练题,作业解决吧!在课堂上,放手学生去思考,质疑的问题必然是难以预料,所以备课上就要花更多的功夫,除参考书,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吗?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主动学习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被动学习的机器,老师想要讲授的知识点,由学生去提出,去探究,合作并解决。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整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可见,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那么,我们只有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更快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新课程给了我们这个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勇敢的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象那些火凤凰一样,让自己在新课程的熊熊烈火中燃烧,从而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