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几何的实践探索——七年级“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实录与反思
【作者】 董永春 陈正非 黄 轶
【机构】 成都市锦江区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章节起始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统领整个单元的作用,也是单元教学目标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恰当设置“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经历问题产生、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数学知识演变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成教育智慧。
关键词:数学活动;初中几何;起始课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数学活动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在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思维训练活动,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对教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是四川省“烛光计划”乡村教师国培计划中的一节献课,得到与会老师和评课专家的赞誉,认为这节课很有数学味,体现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混而不乱符合初一学生初学几何概念教学的特点。现整理笔者的教学设计,并跟进解读教学立意,就当抛砖引玉以供研讨。
一、课例分析
四川省“烛光计划”乡村教师国培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笔者有幸执教了《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是几何章节起始课,小学学生就有学习。概念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同时章节起始课应该起到统领整章的特点。要让学生对整章的学习框架和模式有个轮廓。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而不是验证知识。本节课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选取课堂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思考三种图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学生1: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测量长度,直线和射线不可测量长度。
学生2:线段不能延伸,射线只能向一个方向延伸,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
学生3:线段和直线是对称图形,射线不是对称图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全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学生1:铅笔,直尺可以看做线段。
学生2:下落的雨滴可以看做射线。
学生3:数轴可以看做直线。
学生4:能测量长度的是线段。
设计意图:研读《课程标准》发现,直线、射线、线段这三种图形小学阶段就有学习。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一个“潜在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推向新的“己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而又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具体的,有抽象的,这些例子不一定都恰当,只要抓住了图形的特征,说的有理,应该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逐步培养由思维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必将有深度。这里说可以测量长度的是线段及时给与纠正,曲线段也可以测量长度。
互动点评:有同学说到对称图形,严格讲是轴对称图形,课后有老师提问说建议这里应该介绍轴对称和对称轴。专家点评说没有讲解是对的,才进入几何学习,混而不错,一开始没有必要很严谨,重在让学生感知。课后一位小学老师提问说小学生理解不了直线,教学时有困难。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都是线段,直线概念是超经验的,学生能感知有限的线段,而直线需要想象力,同时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因为想象不出直线而学不好数学。也有初中老师说小学就是举生活中的实例,初中这里还有必要吗?现在教材把逻辑思维提前到初一,初一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而抽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限,借助形象化的实例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从实际生活抽象出来是有必要的。
片段二:线段、射线、直线各有几种表达方式?怎样表示?
请阅读学案中教材第106页的学习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线段、射线、直线各有几种表达方式?怎样表示?
线段: 表示:线段AB(或线段BA)或线段a。
射线: 表示:射线OM。
直线: 表示:直线AB(或直线BA)或直线l。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看书阅读后学生画图表示,可以上黑板展示师生一气呵成,可以节约1-2分钟;还可以培养学生读题阅读的习惯。
活动一: 站一站。根据老师的指令,请在线段、射线或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
(1)线段AB。(2)射线AB。(3)射线BA。(4)直线AB。(5)过点A的直线。
设计意图:1.字母的顺序对线段、直线的表达没有影响,射线具有方向性。同样的两个字母A、B,当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词汇时,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过点A的直线时,全班同学都站起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三类线的区别与联系。
互动点评:小学就学习了三种图形,通过活动让学生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区别和联系。怎么样让学生从合情推理的文字语言描述,进而结合图形语言向几何的符号语言过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片段三:概念辨别,巩固练习
(1)如图,请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2)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①画线段AC;
②画直线AB;
③画射线AD、DC、CB.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射线比直线短一半;
②在直线上取一点可以得两条射线;
(4)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
① 图中共有4条射线; ( )
② 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
③ 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设计意图:几何教学中,学生对定义和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会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画图和识图能力又是几何学习很关键的环节,几何学习重在严谨,每一步落实到位,在后面的学习中才有坚实的基础。
片段四:再探新知
活动二:如图,已知平面上三点O、A、B。
(1)过一点O画直线,这样的直线可以画几条?
总结:过一点O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2)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总结: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几何性质。欧氏几何的一些公理及定理,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很多不得不依赖于默认,就是从直观的图形中发现或者让学生通过测量、动手操作去探索。并没有真正达到公理化的体系来整理几何知识。
互动点评:有老师提问说要是学生基础差,就不敢放手去探索怕耗时太多,这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把最精彩的内容自己讲了,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就是“知识权威”,这样只是带着学生验证了知识,而没有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如何解决该不该放手、何时放手、该如何放手,放手后怎么收回的问题。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不是验证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数学活动”引领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写道“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i[1]。”“活动教学”中心词是“活动”,而“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2]。”“数学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可感触、具体化。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以操作活动为基础,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以获得有关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的过程。不是课堂热闹的“数学活动”就有数学学习,数学活动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增强, 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自主的建构和生长。
(二)教学中应注重课堂生成,让学生真正参与
数学教学离不开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同时章节起始课应该起到统领整章的特点。要让学生对整章的学习框架和模式有个轮廓。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自主建构知识[4],真正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而不是验证知识。不是教师简单的讲授,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关注课堂生成。应该更多的激励和唤醒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深度发生,把课堂数学活动变成学生思维碰撞和展示的舞台。把发明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4],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渗透数学德育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是热闹有深度思考每个人有收获的。
三、研究结论
恰当设置“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经历问题产生、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数学知识演变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成教育智慧。“数学活动”的设置要一以贯之地连接整个课堂,有持续性和深度,而不是看着热闹。这样的数学课应该是有深度思考有收获的课堂。教师应“混而不错”循序渐进拾阶而上的设置教学策略,善于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现有认知,尊重学生的认知局限,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知识讲解,让“数学教学”上升到“数学教育”的层面,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21-24).
[3]章建跃.全面深化数学课改的几个关键[J]课程?教材教法.2015,(5)(76-80).
[4]董永春.以“问题串”为导向,预设对话促进生成[Z].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论文一等奖.2019.
[5]黄玉华.培养问题意识推开问题大门──“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的教学实录及点评[J]中学数学.2014(3):(35-38).
[6]马公仕.靠近“最近发展区”聚焦初中几何特点──以“直线、射线、线段”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5(6):(9-11).
关键词:数学活动;初中几何;起始课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数学活动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在教学中组织开展的思维训练活动,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对教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是四川省“烛光计划”乡村教师国培计划中的一节献课,得到与会老师和评课专家的赞誉,认为这节课很有数学味,体现学生全程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混而不乱符合初一学生初学几何概念教学的特点。现整理笔者的教学设计,并跟进解读教学立意,就当抛砖引玉以供研讨。
一、课例分析
四川省“烛光计划”乡村教师国培在四川师范大学进行,笔者有幸执教了《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是几何章节起始课,小学学生就有学习。概念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同时章节起始课应该起到统领整章的特点。要让学生对整章的学习框架和模式有个轮廓。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而不是验证知识。本节课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选取课堂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思考三种图形分别有什么特征?
学生1: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测量长度,直线和射线不可测量长度。
学生2:线段不能延伸,射线只能向一个方向延伸,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延伸。
学生3:线段和直线是对称图形,射线不是对称图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很全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学生1:铅笔,直尺可以看做线段。
学生2:下落的雨滴可以看做射线。
学生3:数轴可以看做直线。
学生4:能测量长度的是线段。
设计意图:研读《课程标准》发现,直线、射线、线段这三种图形小学阶段就有学习。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一个“潜在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推向新的“己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而又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具体的,有抽象的,这些例子不一定都恰当,只要抓住了图形的特征,说的有理,应该鼓励学生发散式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逐步培养由思维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必将有深度。这里说可以测量长度的是线段及时给与纠正,曲线段也可以测量长度。
互动点评:有同学说到对称图形,严格讲是轴对称图形,课后有老师提问说建议这里应该介绍轴对称和对称轴。专家点评说没有讲解是对的,才进入几何学习,混而不错,一开始没有必要很严谨,重在让学生感知。课后一位小学老师提问说小学生理解不了直线,教学时有困难。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都是线段,直线概念是超经验的,学生能感知有限的线段,而直线需要想象力,同时没有哪个学生不会因为想象不出直线而学不好数学。也有初中老师说小学就是举生活中的实例,初中这里还有必要吗?现在教材把逻辑思维提前到初一,初一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而抽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限,借助形象化的实例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从实际生活抽象出来是有必要的。
片段二:线段、射线、直线各有几种表达方式?怎样表示?
请阅读学案中教材第106页的学习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时间2分钟)线段、射线、直线各有几种表达方式?怎样表示?
线段: 表示:线段AB(或线段BA)或线段a。
射线: 表示:射线OM。
直线: 表示:直线AB(或直线BA)或直线l。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看书阅读后学生画图表示,可以上黑板展示师生一气呵成,可以节约1-2分钟;还可以培养学生读题阅读的习惯。
活动一: 站一站。根据老师的指令,请在线段、射线或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
(1)线段AB。(2)射线AB。(3)射线BA。(4)直线AB。(5)过点A的直线。
设计意图:1.字母的顺序对线段、直线的表达没有影响,射线具有方向性。同样的两个字母A、B,当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词汇时,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过点A的直线时,全班同学都站起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三类线的区别与联系。
互动点评:小学就学习了三种图形,通过活动让学生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区别和联系。怎么样让学生从合情推理的文字语言描述,进而结合图形语言向几何的符号语言过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片段三:概念辨别,巩固练习
(1)如图,请用两种方式分别表示图中的两条直线.
(2)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①画线段AC;
②画直线AB;
③画射线AD、DC、CB.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射线比直线短一半;
②在直线上取一点可以得两条射线;
(4)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
① 图中共有4条射线; ( )
② 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 )
③ 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 )
设计意图:几何教学中,学生对定义和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会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画图和识图能力又是几何学习很关键的环节,几何学习重在严谨,每一步落实到位,在后面的学习中才有坚实的基础。
片段四:再探新知
活动二:如图,已知平面上三点O、A、B。
(1)过一点O画直线,这样的直线可以画几条?
总结:过一点O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2)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总结: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几何性质。欧氏几何的一些公理及定理,现行的中学教材中很多不得不依赖于默认,就是从直观的图形中发现或者让学生通过测量、动手操作去探索。并没有真正达到公理化的体系来整理几何知识。
互动点评:有老师提问说要是学生基础差,就不敢放手去探索怕耗时太多,这个问题就是很多老师把最精彩的内容自己讲了,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就是“知识权威”,这样只是带着学生验证了知识,而没有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如何解决该不该放手、何时放手、该如何放手,放手后怎么收回的问题。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不是验证知识。
二、教学反思
(一)“数学活动”引领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写道“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i[1]。”“活动教学”中心词是“活动”,而“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2]。”“数学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可感触、具体化。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以操作活动为基础,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以获得有关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的过程。不是课堂热闹的“数学活动”就有数学学习,数学活动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活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增强, 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自主的建构和生长。
(二)教学中应注重课堂生成,让学生真正参与
数学教学离不开概念教学,概念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途径就是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同时章节起始课应该起到统领整章的特点。要让学生对整章的学习框架和模式有个轮廓。数学活动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自主建构知识[4],真正的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而不是验证知识。不是教师简单的讲授,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关注课堂生成。应该更多的激励和唤醒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深度发生,把课堂数学活动变成学生思维碰撞和展示的舞台。把发明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4],在数学教学中,也应该渗透数学德育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是热闹有深度思考每个人有收获的。
三、研究结论
恰当设置“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经历问题产生、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数学知识演变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成教育智慧。“数学活动”的设置要一以贯之地连接整个课堂,有持续性和深度,而不是看着热闹。这样的数学课应该是有深度思考有收获的课堂。教师应“混而不错”循序渐进拾阶而上的设置教学策略,善于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现有认知,尊重学生的认知局限,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知识讲解,让“数学教学”上升到“数学教育”的层面,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21-24).
[3]章建跃.全面深化数学课改的几个关键[J]课程?教材教法.2015,(5)(76-80).
[4]董永春.以“问题串”为导向,预设对话促进生成[Z].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论文一等奖.2019.
[5]黄玉华.培养问题意识推开问题大门──“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的教学实录及点评[J]中学数学.2014(3):(35-38).
[6]马公仕.靠近“最近发展区”聚焦初中几何特点──以“直线、射线、线段”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2015(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