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英语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孙培忠 刘金龙 李 楠

【机构】 龙源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新思维,就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引导、拓展、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挖掘、激发创新思维
  “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双基,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精心设计学案。
  学案的设计要做到:1.让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做到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2. 着眼思考力的培养,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比如,一些中文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近似短语,有的学生经常混用。如,be mad of ... 和be made from.... ,都含有“由某种材料制成某种产品”的意思,部分学生不能准确使用。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我就把这两个短语和它们的用法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区别:制成品能看见原材料 —— 制作简单,用 be made of ... ... (of 由两个字母组成 --- 简单 );制成品不再象原材料 —— 制作复杂,用 be made from ... ... ( from 由四个字母组成 --- 复杂)。
  再如,英语中的时态知识比较复杂,有的学生对各个时态的用法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甚至混淆不清。我就引入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或称“时间轴”)帮助学生理解。
  横轴表示时间的长河,纵轴表示说话时的基准线,它们的交点就是现在(Present),交点的左边表示“过去”;交点的右边表示“将来”。所有的过去时(如,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 … …)都可以收归到交点的左边去理解;所有的将来时,都可以收归到交点的右边来理解。这样,英语的每个时态都可以收归到这个直角坐标系来,使原来抽象的时态用法直观化、形象化、集中化,增强了时态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的“自学”、“共学”和“练习”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读思结合,挖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巧设疑问,活化语言材料,引导、拓展创新思维
  教学中,要善于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的 What do you want to be ? 一课中,有很多表示职业的英语名词需要学生掌握。教学本课时,先从谈论天气引出话题,然后自然地过度到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 话题。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要掌握的表示“职业” 的名词,还学会了What’s your favorite job? A nurse takes care of patients . A police can keep people’s life safe . A doctor can save people’s lives. 等句子和句型。学生在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有利地引导了创新思维。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有情亦有形,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材中的课文,插图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要还是靠文字表达思想,“形”与“情”寓于字里行间。若使文字教材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就能引人入胜,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改进教法,方式多元灵活,开发、激励创新思维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有效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创造性复述。教学中我常采用三种复述:(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知识发挥想象,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3)概括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全文大意。
  这种复述,实际上是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的增删、加工、整理、归纳,这个过程必然留下思维成果的痕迹,学生的言语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综合开发。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的机会。
  例如,教完Making Telephone Calls 一课后,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英语打电话的方法,但只能“意会”,还不能“言传”,出现了所谓的思维障碍,说的欲望还不是那么强烈。这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生动逼真的“电话会话”场面,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学生在这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不由自主地立刻注意到这些刺激物并试图掌握它。这种定向探究反射,在学生已堵塞的思维深处,迸发一星火花,学生在无意注意中领略到其中的奥妙,就像文学创作的灵感,一发而不可收。另一方面,得到疏通的思维,借这种无意注意的惯性,把“意会”推向“言传”。这时,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用英语打电话的欲望被激发了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此刻,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两个电话模型,鼓励学生打模拟电话,给学生说的机会,满足他们说的欲望,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寓言或故事形式的课文,教完后也可以改变体裁,变故事为话剧,并鼓励学生参与表演。
  可见,复述和演讲是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方法适当,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