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讲解技巧
【作者】 师瑞玲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讲解工作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讲解员可以说是博物馆的一张名片,怎样使讲解能深刻的感染到观众,如何做才可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讲解让观众感知历史,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对讲解技巧做了粗浅的阐释,有不到之处,敬请商榷。
关键词:讲解 讲解技巧 讲解工作
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为依据,运用语言艺术和讲解技巧,直接向观众传播博物馆知识和信息的教育形式,它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讲解员是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核心,他们是博物馆的一扇窗户,是文化的传播使者,是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在实际讲解工作中,同一讲解内容和陈列,由不同的讲解员讲解,其效果截然不同,甚至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是讲解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不同所致。通常,讲解技巧运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讲词精炼 史物结合
一个脉络清晰、趣味横生、对象明确的讲词,是决定讲解成功的先决条件。讲解词应该属于文学类的说明文,而不是散文,或一般介绍性文章,它要求“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从而能够体现简洁之美、真实之美。
1、言之有据 有机结合
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品为依据,由讲解员进行提炼、选择并通过语言向观众传播知识和信息。陈列内容的设计是直接的一度创作,而讲解则是间接的二度创造,讲解员在为一个陈列做讲解时,要紧密结合陈列内容,要对陈列内容和展品进行统一而全面的研究,了解展品的来源、历史年代、数量、分类、代表性、性质、用途等等,查阅相关资料与陈列相关的知识,较深入地了解其历史和现实价值,画龙点睛地讲出展品的亮点,所以讲解词必须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含义,不仅向观众阐述“是什么”而且要讲清楚“为什么”即陈列意图,进而使意图得到升华,使观众在听到讲解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就事论事、就物谈物的讲解,简单地陈述会使讲解效果大打折扣,如讲秦俑则要讲到先秦的历史,青铜史、陶瓷史、冶金史等,而遗址讲解则要涉及到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等。
2、科学划分 详略得当
在讲解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讲解员生怕观众听不全面,了解的不透彻,他们在讲解时面面俱到,“一细到底”,每件文物都想方设法地挖掘其内在含义。殊不知,这样的讲解反而会使观众对参观过的东西印象不深,还会造成观众的视觉和精神的疲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撰写讲词时,一定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对于重要文物,要史物结合,有情有趣,对于非重点文物可以简明扼要。例如,在讲到半坡遗址出土的汲水器时,就可以重点地讲小口鼓腹尖底瓶,因为它是最典型的打水用具之一。它的圆筒状口,流线形外型,腹中部的双耳,从其所具有的神奇自动汲水功效,进而讲到物理学中重心原理的运用,使观众在赞叹声中得到充分的享受,而其它水器,如平底瓶、细颈壶、葫芦瓶、船形壶等以简而代之。
3、总体定调 精心细致
在讲解词撰写上,我们最好把握住一个总体基调,不能平铺直叙,说教到底。也不能一开始就气势昂扬,滔滔不绝。讲解员要确定总体讲解和部分讲解的表达方式,即从整体内容对讲词全面考虑。其实无论是陈列室或遗址大厅,文物的精美古朴,遗址的悠久沧桑,陈列渲染和表现的是一种凝重的历史氛围,总能给观众一种特殊的感受,激发观众听讲的欲望。而讲解员则要针对陈列内容,制定一个准确而让观众能够接受的稳重而含蓄的、充满活力而富于变化的基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游客感觉如同在历史的时空里漫游,从而得到全身心的愉悦。而对重点段落地表达,要从总体出发,做细致地设计处理。形象地说,这种讲解方式像涓涓的小溪,慢慢地,起伏回旋,最终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奔去,引起人们遐想……
4、讲词排序 科学逻辑
在实际讲解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讲解员是在机械地背诵讲解词,而不是在声情并茂地讲解,甚至在观众数量增加或是重要接待时,忘掉了背诵的讲解词,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场面。如果讲解员把讲词通过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逻辑的排序,使讲词有线索可寻,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讲解词排序主要方法有:(1)历史演变为线索,大部分文物陈列都有鲜明的顺序,以反映整个文物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陈列的,讲解时讲解员可以以此为纲,牢记每一个历史年代的重要事件、典型器物,在讲解时就不至于混乱。(2)文物标本提示法。讲解员触物生文,看到某一个文物展品就能从外形、功用讲到其内在意义。(3)以陈列顺序为线索。(4)联想法,就是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关的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陶甑时讲到,其实这正是今天各式各样蒸笼的最早雏形。但在六千年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陶甑的发明不仅使人类吃上了蒸熟的食物,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善了人的消化系统,而且使后来的人类受益无穷……这样跟今天的器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讲解,观众也更加容易理解。
二、灵活机动 因人施讲
博物馆每天接待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年龄、兴趣、需求、文化层次的不同,参观的目的也不同,有的休闲娱乐,有的研究求知,有的欣赏猎奇,讲解员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说教式讲解,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讲解员就要在讲解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采用灵活自如地基本形式,针对不同观众,因人施讲,从而达到令观众最满意的讲解效果。
首先,要把观众分类,了解观众的身份、地位、知识层次、目的、要求、年龄、兴趣点等。对于专家、学者的讲解,可采用探究式讲解,在讲解中力求严谨而谦逊,对于知识层次较低的参观者,可采用概括方式讲解,力求浅显易懂。对于大学生则要侧重于他们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增加更多知识信息,突出知识性与艺术性;对于中小学生,则要采用诱导式通俗地去讲,力求富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对于军人,则要从历史的角度力求科学性知识性,以此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此基础上,寻找讲解切入点,确定讲解内容。讲解前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合的内容,或者选择观众有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好准备,这样在讲解时才能切中主题,游刃有余。但是要特别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切不可面面俱到,也不可盲目删减,也就是说,讲解员所讲的内容不是完整版和简化版,而是依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寻找到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以此生发开去,达到内容与观众的一种和谐,由此来强化讲解效果。
另外,还要掌握即时调整内容的技巧。在讲解中,讲解要边讲解边观察观众的神态表情,专注程度以及相互间流露出的态度,由此适时调整讲解内容,方法和进度。如果提到观众感兴趣的话题,不妨把展品的背景、来龙去脉详细介绍,再配合以较为客观的评价,相信观众听完后将意犹未尽;反之,如果所讲内容有些观众反映平淡,频频看表说明他们的时间比较紧张,这时讲解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讲解内容,调整讲解方式,加快讲解节奏,这样才不至于引起游客的不快。
三、互动交流 引起共鸣
我们知道,观众来博物馆听讲解,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应该是主体,讲解员要创造以观众为本的讲解形式,促进与观众的交流。如果不与观众交流,讲解员讲解时全然不顾观众的注意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把观众当成了听众,渐渐地,讲解员和“听众”的距离就拉开了,无法调动观众在听讲解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没有情感和共鸣的讲解只能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反之,如果和观众进行了交流,讲解员就会与观众建立了一种平等、友善、和谐的关系,与观众的距离就缩小了,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讲解员的讲解,甚至主动参与到讲解讨论。所以一个讲解员要特别注意到与观众交流的技巧。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首先,通过适当的提问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如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讲到小孩瓮棺葬时,这样提出问题:“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时期,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为什么对小孩采用这种特殊方式呢?每次当讲到这里,讲解员则刻意地留出时间,稍作停顿,等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时,再娓娓道出原因,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其次,要善于利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来烘托气氛,达到交流。比如碑林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艺术类博物馆,它所陈列的是一方方冰冷的石碑,一尊尊冰凉的石雕。怎么能把普通观众置身其间,不免有些茫然和疑惑,怎么能让石头讲话呢?讲解员就可以讲一讲历史的变迁,讲一些书法产生的生动传说以及各家的轶闻趣事;有时一些幽默诙谐的话语,可以激起游客的愉悦、畅快之情,让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到书法宝库的艺术魅力。
再者,结合社会现实,与观众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和比较。讲文物势必要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一味就事论事,讲了太多观众不熟知的事物,那么观众的印象肯定不会深刻,讲解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在讲文物时也应“谈古论今”,引起观众的共鸣,诱导他们参与讨论,让观众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从而去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讲青铜器时,由于它丰富的内涵,所反映的古代文明的信息也较多,但是文献记载较少,加之铭文以文言文为主,所以这一类文物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排斥心理。但是我们不妨把那些形态各异的“鼎”与我们今天的饮食习俗来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观众也会参与进来,主动地去寻找古今文化的不同,从而达成很好的交流互动。
除了这几点,还可采用打比方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述文物的功用、特点,从语调上把握好,使其平和、亲切、自然,但要注意不要居高临下的发问,也不要扭捏地表演。注意提问的次数,量不宜过多,分寸把握得要合适到位,不能流于低级、庸俗、消极、一味地迎和。注意到这些,讲解员和观众之间良性互动,必能增进和观众的交流。
试想,一个精神饱满、风度优雅、大方庄重的讲解员用诚恳的目光,亲切自然地向你娓娓述说中华文明史,有谁能不为之所动呢?
综上所述,讲解技巧包括诸多因素,它需要讲解员在讲解实践中巧妙运用。讲解员要充分利用讲解技巧,才能适应观众的心理需求,引起他们的兴趣,感染他们,使他们真正有所获益。
关键词:讲解 讲解技巧 讲解工作
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为依据,运用语言艺术和讲解技巧,直接向观众传播博物馆知识和信息的教育形式,它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讲解员是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核心,他们是博物馆的一扇窗户,是文化的传播使者,是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在实际讲解工作中,同一讲解内容和陈列,由不同的讲解员讲解,其效果截然不同,甚至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是讲解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不同所致。通常,讲解技巧运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讲词精炼 史物结合
一个脉络清晰、趣味横生、对象明确的讲词,是决定讲解成功的先决条件。讲解词应该属于文学类的说明文,而不是散文,或一般介绍性文章,它要求“脉络清晰、简明扼要,从而能够体现简洁之美、真实之美。
1、言之有据 有机结合
讲解工作是以博物馆陈列品为依据,由讲解员进行提炼、选择并通过语言向观众传播知识和信息。陈列内容的设计是直接的一度创作,而讲解则是间接的二度创造,讲解员在为一个陈列做讲解时,要紧密结合陈列内容,要对陈列内容和展品进行统一而全面的研究,了解展品的来源、历史年代、数量、分类、代表性、性质、用途等等,查阅相关资料与陈列相关的知识,较深入地了解其历史和现实价值,画龙点睛地讲出展品的亮点,所以讲解词必须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含义,不仅向观众阐述“是什么”而且要讲清楚“为什么”即陈列意图,进而使意图得到升华,使观众在听到讲解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就事论事、就物谈物的讲解,简单地陈述会使讲解效果大打折扣,如讲秦俑则要讲到先秦的历史,青铜史、陶瓷史、冶金史等,而遗址讲解则要涉及到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等。
2、科学划分 详略得当
在讲解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讲解员生怕观众听不全面,了解的不透彻,他们在讲解时面面俱到,“一细到底”,每件文物都想方设法地挖掘其内在含义。殊不知,这样的讲解反而会使观众对参观过的东西印象不深,还会造成观众的视觉和精神的疲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撰写讲词时,一定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对于重要文物,要史物结合,有情有趣,对于非重点文物可以简明扼要。例如,在讲到半坡遗址出土的汲水器时,就可以重点地讲小口鼓腹尖底瓶,因为它是最典型的打水用具之一。它的圆筒状口,流线形外型,腹中部的双耳,从其所具有的神奇自动汲水功效,进而讲到物理学中重心原理的运用,使观众在赞叹声中得到充分的享受,而其它水器,如平底瓶、细颈壶、葫芦瓶、船形壶等以简而代之。
3、总体定调 精心细致
在讲解词撰写上,我们最好把握住一个总体基调,不能平铺直叙,说教到底。也不能一开始就气势昂扬,滔滔不绝。讲解员要确定总体讲解和部分讲解的表达方式,即从整体内容对讲词全面考虑。其实无论是陈列室或遗址大厅,文物的精美古朴,遗址的悠久沧桑,陈列渲染和表现的是一种凝重的历史氛围,总能给观众一种特殊的感受,激发观众听讲的欲望。而讲解员则要针对陈列内容,制定一个准确而让观众能够接受的稳重而含蓄的、充满活力而富于变化的基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游客感觉如同在历史的时空里漫游,从而得到全身心的愉悦。而对重点段落地表达,要从总体出发,做细致地设计处理。形象地说,这种讲解方式像涓涓的小溪,慢慢地,起伏回旋,最终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奔去,引起人们遐想……
4、讲词排序 科学逻辑
在实际讲解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讲解员是在机械地背诵讲解词,而不是在声情并茂地讲解,甚至在观众数量增加或是重要接待时,忘掉了背诵的讲解词,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场面。如果讲解员把讲词通过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逻辑的排序,使讲词有线索可寻,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讲解词排序主要方法有:(1)历史演变为线索,大部分文物陈列都有鲜明的顺序,以反映整个文物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是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陈列的,讲解时讲解员可以以此为纲,牢记每一个历史年代的重要事件、典型器物,在讲解时就不至于混乱。(2)文物标本提示法。讲解员触物生文,看到某一个文物展品就能从外形、功用讲到其内在意义。(3)以陈列顺序为线索。(4)联想法,就是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关的内容,联系记忆的方法,比如在讲到陶甑时讲到,其实这正是今天各式各样蒸笼的最早雏形。但在六千年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陶甑的发明不仅使人类吃上了蒸熟的食物,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善了人的消化系统,而且使后来的人类受益无穷……这样跟今天的器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讲解,观众也更加容易理解。
二、灵活机动 因人施讲
博物馆每天接待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年龄、兴趣、需求、文化层次的不同,参观的目的也不同,有的休闲娱乐,有的研究求知,有的欣赏猎奇,讲解员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说教式讲解,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讲解员就要在讲解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采用灵活自如地基本形式,针对不同观众,因人施讲,从而达到令观众最满意的讲解效果。
首先,要把观众分类,了解观众的身份、地位、知识层次、目的、要求、年龄、兴趣点等。对于专家、学者的讲解,可采用探究式讲解,在讲解中力求严谨而谦逊,对于知识层次较低的参观者,可采用概括方式讲解,力求浅显易懂。对于大学生则要侧重于他们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增加更多知识信息,突出知识性与艺术性;对于中小学生,则要采用诱导式通俗地去讲,力求富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对于军人,则要从历史的角度力求科学性知识性,以此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此基础上,寻找讲解切入点,确定讲解内容。讲解前对不同人群,选择适合的内容,或者选择观众有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好准备,这样在讲解时才能切中主题,游刃有余。但是要特别注意讲解内容的选择,切不可面面俱到,也不可盲目删减,也就是说,讲解员所讲的内容不是完整版和简化版,而是依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寻找到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以此生发开去,达到内容与观众的一种和谐,由此来强化讲解效果。
另外,还要掌握即时调整内容的技巧。在讲解中,讲解要边讲解边观察观众的神态表情,专注程度以及相互间流露出的态度,由此适时调整讲解内容,方法和进度。如果提到观众感兴趣的话题,不妨把展品的背景、来龙去脉详细介绍,再配合以较为客观的评价,相信观众听完后将意犹未尽;反之,如果所讲内容有些观众反映平淡,频频看表说明他们的时间比较紧张,这时讲解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讲解内容,调整讲解方式,加快讲解节奏,这样才不至于引起游客的不快。
三、互动交流 引起共鸣
我们知道,观众来博物馆听讲解,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应该是主体,讲解员要创造以观众为本的讲解形式,促进与观众的交流。如果不与观众交流,讲解员讲解时全然不顾观众的注意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把观众当成了听众,渐渐地,讲解员和“听众”的距离就拉开了,无法调动观众在听讲解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没有情感和共鸣的讲解只能像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反之,如果和观众进行了交流,讲解员就会与观众建立了一种平等、友善、和谐的关系,与观众的距离就缩小了,他们会更加尊重和信任讲解员的讲解,甚至主动参与到讲解讨论。所以一个讲解员要特别注意到与观众交流的技巧。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首先,通过适当的提问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如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讲到小孩瓮棺葬时,这样提出问题:“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时期,小孩死后,一般采用瓮棺葬,为什么对小孩采用这种特殊方式呢?每次当讲到这里,讲解员则刻意地留出时间,稍作停顿,等到引起了观众的兴趣时,再娓娓道出原因,这样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其次,要善于利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来烘托气氛,达到交流。比如碑林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艺术类博物馆,它所陈列的是一方方冰冷的石碑,一尊尊冰凉的石雕。怎么能把普通观众置身其间,不免有些茫然和疑惑,怎么能让石头讲话呢?讲解员就可以讲一讲历史的变迁,讲一些书法产生的生动传说以及各家的轶闻趣事;有时一些幽默诙谐的话语,可以激起游客的愉悦、畅快之情,让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到书法宝库的艺术魅力。
再者,结合社会现实,与观众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和比较。讲文物势必要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一味就事论事,讲了太多观众不熟知的事物,那么观众的印象肯定不会深刻,讲解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在讲文物时也应“谈古论今”,引起观众的共鸣,诱导他们参与讨论,让观众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从而去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讲青铜器时,由于它丰富的内涵,所反映的古代文明的信息也较多,但是文献记载较少,加之铭文以文言文为主,所以这一类文物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排斥心理。但是我们不妨把那些形态各异的“鼎”与我们今天的饮食习俗来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观众也会参与进来,主动地去寻找古今文化的不同,从而达成很好的交流互动。
除了这几点,还可采用打比方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讲述文物的功用、特点,从语调上把握好,使其平和、亲切、自然,但要注意不要居高临下的发问,也不要扭捏地表演。注意提问的次数,量不宜过多,分寸把握得要合适到位,不能流于低级、庸俗、消极、一味地迎和。注意到这些,讲解员和观众之间良性互动,必能增进和观众的交流。
试想,一个精神饱满、风度优雅、大方庄重的讲解员用诚恳的目光,亲切自然地向你娓娓述说中华文明史,有谁能不为之所动呢?
综上所述,讲解技巧包括诸多因素,它需要讲解员在讲解实践中巧妙运用。讲解员要充分利用讲解技巧,才能适应观众的心理需求,引起他们的兴趣,感染他们,使他们真正有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