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

【作者】 林文斌

【机构】 东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吸收知识,不仅教学效率低,而且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降低、效率降低,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是比较好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精彩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深受学生的喜爱。但从课堂的组织形式来看,仍主要依靠老师的“传授”、“灌输”,学生被动“吸收消化”,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长此以往,学生明显缺乏自主学习化学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明显不是高效的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较好地改变这些现状,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一、 建立合作探究小组,营造小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合作小组是以生为本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上连班级,下接学生个人。根据班级化学成绩和学生个体需求、差异,以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愿为原则的方式进行组队,每组5-6人为宜,最好每组都有化学成绩好、中、弱的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但必须重视小组的建设,需积极造势,营造良好的小组团结氛围,鼓励各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组长、文化和奋斗目标等,形成鲜明的小组特色。教师也应该尊重小组成员的作用,一般不越俎代庖,高度信任学生,让成员、小组、班级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学习链条。
  二、 开展圆桌讨论,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开展化学问题讨论时,按每小组的人数先安排好座位,形成所有成员都面对面的圆桌会议形式,方便各成员发言、交流和讨论,也是为了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公平、均等的机会。教师应对小组长的责任心、总结和组织能力加以培训,并在讨论活动中,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和活动机制等。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C10H14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成分子式为C8H6O4的芳香酸,则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有几种?”为例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第一阶段,小组长组织全体成员围桌而坐,抛出问题,由小组成员根据已学或自学到的知识自行研究分析该有机物可能存在的同分异构体,做好相关笔记;第二阶段,组内交流,小组成员对研究得出的同分异构体种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阐述研究思路。要求全体成员都要发言,由小组长督查并做好各成员的发言记录和收集每人的答案。第三阶段,由组长组织成员围绕各成员的答案展开讨论,整合、优化各人的信息,形成最终的结论。第四阶段,各小组以轮流的方式派遣成员阐述本组的研究讨论答案,同时全班学生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对比、筛选。第五阶段,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得出最合理的答案,并把成果分享给全体学生。实践表明,一个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再放到班级研讨,由于学生有了准备,初步的研讨结论得到评价或肯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激情和意识就会大大提高,更加愿意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化学,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三、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有问题找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也可以由学生来自主解决问题。通过搭建开放的课堂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风采和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当上“小老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教师课前向各小组简要说明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引领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学生自主研究教材和解读知识点,设计和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用具,变“听众”为“讲师”。教案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多媒体课件、讲义、学案、动画、视频等。课堂上,以抽签的方式抽一或两个小组成员作代表本小组上讲台进行授课或展示,与同学们分享“元素周期律”这节课的内容,包括重难点、知识点解析、实验操作、相关习题、内容总结等。其余小组则在听课的同时,根据代表小组所展示的内容积极与本组的教案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并做相应的补充或修正。讲台上的“小老师”讲解完内容后,应接受其他各组关于本节课内容的提问并作出回答。对于回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或由老师适当引导、提示。最后教师做简短总结和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必要时也要提出中肯建议。以课堂为载体,小组合作探究为模式,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大作文章,让老师沦为“配角”,以学生为“主角”,变学生被灌输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吸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四、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以“氯水中微粒成分的探究”实验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课前先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复习和整理相关知识点,完成预习报告,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实验的注意事项、绘制图像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等。建议教师实验前对小组的预习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实验的准备情况,必要时提出建议。实验开展时,各小组以自己方案进行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成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分明,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验过程中采用同伴汇报(让小组中某一成员代表小组所有成员向教师汇报实验情况)的形式及时向教师实验的进展情况。实验完成后,各小组必须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现象、记录数据、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结论等。最后各小组以同伴互助的形式,相互对比、交流各自的实验报告,对共同出现的问题及疑惑开展讨论、分析,自主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整节实验课中处于观察者的角色,把教师实验演示变成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活动,以体现实验在教学中以生为本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自主探究化学的能力。
  五、建立小组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能够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小组合作探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化学学习档案袋的形式把学生学习过程的的实验设计方案、课件、教案、学案、知识梳理总结、学习信息收集、学习方法、学习反思体会等资料收集起来,采取小组积分制的量化评价机制,对每一项成果进行细致的量化评分,一个月为总结表彰周期,分别跟踪各小组的积累分数,设置一、二、三等奖。在每月初召开总结颁奖大会,由各小组相互颁奖,奖品可以形式多样,灵活设置。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激励发言,并对下一周期工作做基本的指导和要求。小组评价机制的引入和具有小组文化特色的“学习档案袋”的开发,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化学方法、过程、效率的指导,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使学生之间形成了友好、合作、互助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忘记学习的艰辛和劳累,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化学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能力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文斌,工作单位: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化学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