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手段

【作者】 赵梦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要重视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中学生物科学教育,而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具体手段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问、精力和物力投入,而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就是说有效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率,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问尺度上的量度;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问和效益观念,将单位时问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过程综合起来考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问教最多的内容”,学生在一定时问里掌握内容的多少才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
  一.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白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白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二.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已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表现与展示的功能,带有做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教师是难以投入巨大的制作成本从而让多媒体普遍应用的。如果运用现成的课件则其运用的针对性必然要打折扣。对于一些平常的课通常可见的就是运用PPT进行制作,教师制作这些课件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这种课件常常只是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了。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三.有效教学的过程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问题探讨”通过生活常识、实验现象、科学史话、数据分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形成与原认知结构问的思维冲突。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创设的情景力图源于生活源于实际,显然“问题探讨”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教学手段,它为推动教师使用“问题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新课标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假如我们只是从知识目标这一维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话,教师简单的从概念出发,单方授课、直接讲解,或许从考试反应出来的教学效果不差。然而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建构新知的能力,将得不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也体会不到生物学科领域特有的学科思想领悟后的愉悦心情。
  四.要实现教材一学生的对话,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功能
  引导学生懂得利用科学信息来作出进一步的推理或者分析某一现象发生的合理性等理应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内容。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其中“相关信息”等边角栏目的设置在及时地为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或更好地内化知识提供着真实可信的信息和依据,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白身要加强教材研究,还要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信息展开分析和讨论。
  此外,有效教学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21世纪是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是世纪,它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出了一些共同的要求,各国之问将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尤其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谁拥有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抓住了教师,谁就拥有了竞争的资本。要实现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是有教高的学历水平,要有精深内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养,最好还要能实现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