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换位思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 张述芬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以诚信为基础,以沟通为桥梁的“换位思考”,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且一直被人们在各个管理领域中广泛应用。所谓“换位思考”就是指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换位思考”方式处理问题,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或学生双方在发生矛盾时,各自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融洽,和睦相处,促进班集体团结向上,和谐发展,促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下面就对换位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换位思考”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彼此尊重
  师生和谐相处的前提之一是彼此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是我们评价品德素质的一个体现。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需要我们坦诚相待,更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不断地换位思考,才会相互尊重,也只有不断地换位思考,才会获得更多的尊重,才能和谐相处,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老师的角度看,在学校里有一种现象是亟待解决的。那就是有许多老师们还没有从旧的尊师重教的观念中走出来。面对学生的顶撞,常常失去理智。学生顶撞老师,固然不是件好事,可是它至少说明师生勾通的言路还没有堵塞,虽然还只停留在负面交流上,比学生拒绝与老师交流要好得多。老师还有机会把负面交流扭转为正面交流。但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用一句俗话说:就是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如果老师在与学生发现矛盾时,能站在学生的年龄、角度去思考,用相互理解,进行交流沟通的角度来探究是非对错,那么就可以避免激化矛盾,容易达到了解、沟通、教育的目的。
  二、“换位思考”有利于促进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班主任在领导班级开展工作时,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很多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同,有时即使他们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做了,这种接受也是被动的。这点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我们充分了解的学生的意愿吗?尊重了我们的学生了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了吗?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进行了这样的换位思考,在班级工作中就能争取主动,避免尴尬。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而“换位思考”则能帮助我们做到相互理解。
  那怎样在班级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呢?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班主任的出发点,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去理解、采纳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才有可能去接受班主任所作出的决定或者对他们的批评教育,所以学生需要:“换位思考”;其次,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在学生那个年龄,在他们那个位置,我会怎样想呢?设身处地的考虑它们的感受和接受限度。只有这样,老师的决定或者意见与建议才有可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所以班主任也需要“换位思考”。
  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真正能做到相互换位思考,才能相互理解,才能行之有效地组织班级开展好工作。可以说,这其中“换位思考”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三、“换位思考”有利于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班级事务中,班主任处理同学之间的纠纷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批评教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学生往往认为老师偏袒对方,所收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发生纠纷的双方并不能冰释前嫌、化“敌”为友,今天和这个同学发生纠纷了,明天还有可能和另外的同学发生纠纷等等。所以这些纠纷,说大不大,并没有什么原则上的错误,但是说小也不小,它可能使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这个集体有情绪,影响到班级的团结稳定。
  如果利用“换位思考”来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类问题,从经验来看,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还能很好的培养他们的“换位思考”意识,为以后再次发生这样的问题起到一个屏障作用,而且还能很好地去协调解决周围其他同学之间的纠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老师可以在提问中将纠纷问题解决。1、问学生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自己讲述事情的经过。开始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且情绪都较激动,但通过倾诉和老师耐心的聆听,他们的激动情绪已得到了相对缓解。2、问学生觉得对方错在什么地方。这时学生往往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必然程序,也是为下一步做必要的铺垫。3、问学生“如果你是他,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这时老师又把“球”踢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当学生站在对方角度时,往往开始意识到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偏颇,对自己的行为已不那么理直气壮了。4、问学生如果他是你,他该怎么办。当把对方换成自己后,经过进一步的换位思考,这时学生已经能较全面地考虑双方的需要,理解或谅解对方的行为。5、问学生如果他是老师,应怎么解决这件事。这时学生往往已经不生气了,大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纠纷已经不了了之。这时老师可以再趁热打铁,教他们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宽容大度,妥善处理日常纠纷和矛盾。
  老师的理解和聆听,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老师的出发点,不仅化解了学生之间的纠纷,且让他们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学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日常纠纷,让学生在解决纠纷中不断成长。
  因为我们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增进了了解,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因为我们换位思考,我们在学习生活、日常交际中才会变得愉快。“你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你就得先去理解和尊重别人”。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如果我们每一位学生能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不间断地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就能在社会上赢得更高评价,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单位、为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将来的这个社会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这才是一个教育者最崇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