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和谐社会视角下审视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

【作者】 赵丽芳

【机构】 河北邯郸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胡锦涛总理和谐社会的提出,教育公平发展成为了当今热点之一。显然,和谐社会以社会公平为基石,社会公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性存在了质疑,城乡之间在教育方面存在了差异,引发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就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审视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平发展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中小学、和谐社会
  Abstract: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Hu Jintao put forward a harmonious society, education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one of today's hot spots. Obviously, harmonious society becomes social justice a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justice,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equity in social justice, and education equity is a basic projec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the equity of edu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exist the question,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education, causing the generation of a lot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 equit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ss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words: Educational equity,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Harmonious society
  1.前言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和谐社会有关的、跟广大老百姓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诸如关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贫富差距、劳动力的就业以及教育公平等问题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教育公平问题成了当今社会一大热点。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社会公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它是涉及每一个家庭的,他的公平性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公平。诚如专家们所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其意义重要而深远。
  因此,我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教育公平进行调研,从实践中找问题,从数据中进行分析,来审视当前城乡中小学教育公平问题。
  2.调研数据
  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存在明显的二元格局,而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城乡二元格局的态势,教育不公平现象在城乡之间表现的非常明显。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现象明显。
  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口与教育资金分配不成比例,通过下面这些数字足可见教育不公平现象之一斑.
  2002年人口及教育资金比例表[1]


  
     
  《2010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如下表[2]: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拨款在逐年的增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村的拨付款也在跟城市拉大距离。2009年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5.83元,而到2010年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7.13元。
  无论2002年人口及教育资金比例表,还是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这行情况统计公告,我们足可以看出城镇和乡村的教育的不公平。
  3.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调研数据显而易见教育的不公平是存在的,这样的不公平我们实际的调研中也屡见不鲜,呈现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分析如下:
  3.1硬件上,教学环境存在差异
  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很明显看出,首先在教育资金上对于农村投入不足,造成教育基础设施比较匮乏,比如:在乡村中小学没有完整的或者根本没有图书馆供学生博览群书;没有合适的操场更别提橡胶操场,让学生进行更好的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质;由于电脑或乐器等硬件配备不齐或不存在,音乐课和信息技术课不能正常开设等等,尤其在当今电脑、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必备的基本信息化设备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里更是极其匮乏,从70年代我们的教育专家一直拥护的“德智体美音全面发展” 的口号只能是空喊而已,在农村的孩子走上大学那一刻起也已经明白,也只有看着城镇的孩子表演才艺的份儿。这些在城镇里的学生是体会不到的,他们总是会在操场上享受着塑胶跑道,图书馆里翱翔在书的世界里,音乐课堂上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等等。总而言之,我们发现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的这些差距也给孩子们带来了综合素养上的差距。  
  3.2软件上,教师素质存在差异。
  城镇老师待遇比较高,有更多的机会出去学习,能够和更好的兄弟单位进行学习和教育上的交流,查漏补缺,也因此城镇的教师综合素质比较高,教学上也比较专业。然而在农村,由于工资待遇比较低,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的年轻骨干教师不断的涌向城镇,老师的教育队伍质与量难于保障,一个老师带上三四个班的课程实属正常,甚至于带上三四门课程也是常见的。几年难得出去学习交流,就是在本校区、本地区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交流学习,也就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我们知道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像一棵大树滋润身上那些枝枝叶叶,要想使其茂盛必须不断的吸取更多、更好的营养,但是在农村这是很难来实现的。也有统计可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在2011年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如下:
  2011 年全国与农村小学、初中、高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明显看出农村在教师素质上的差异,而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他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领导者,这样的比例、这样的状态城镇与农村在教学质量上是难于比拟的。
  4.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上面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经费极其短缺,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在教育质量的差别,城乡之间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城市的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水平高,教育设施先进,办学条件良好。很明显,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政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优势,环境上的优势,综上这些城镇与农村的差异,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和谐社会前进的脚步。
  4.1城镇流动人口进一步扩大
  由于教育上软件和硬件的两大影响。农村的家长放开了大脚步,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进城镇学校,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走向城镇化,让孩子从起步上不输于别的孩子,因此,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流向城市,选择认为比较好的学校上学,城镇的人口明显的扩大,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压力。更为明显的是,择校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这种教育不公的历史产物,目前整个河北,乃至全国都存在的一大问题,二线城市,比如邯郸、邢台、廊坊等等更为严重。
  4.2激化城镇内家长的矛盾,给城镇的交通也增加了负担
  城镇的孩子在掀起农村孩子“进城热”“择校热”的同时,也开始舍近而求远的择校上学,本来拥挤的城市,不但由于增加了乡村进城的学生和家长,而且又有了这些城镇内择校的学生,交通处于不断的堵塞当中,邯郸一度为了缓解交通堵塞,改变了许多学校一贯的作息时间,上午8:30上课,11:45下课,下午2:30上课,4:45下课。变换的同时,家长的工作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早起送孩子成了许多家长的大难题,跟自己8点上班造成了冲突。
  4.3“学区房”的产生
  城镇里在掀起了择校热的同时,翻起了一股的“区域风”,跟潮流,又有了新的名词产生“学区房”,这表面上看似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家长不断的更改房子而造成的,实质上是教育不公的问题体现。事实上是学校“买房换户籍进而换取学籍”而带来的负面结果,最终也更大的加剧了不同背景群体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因此,只要有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此地域的房价普遍比较高,比如:在邯郸,中央公园(位于展览路小学和十一中片内),三广(广泰、广厦、广安位于翰光东校区附近)等等,这样的“学区房”无形当中在房价方面起到了负面作用,相对把房价又太高了一个台阶。
  4.4激化了更多更大的利益学校产生
  教育不公平最明显地表现就是,高额择校费的收取,并且这种择校费之类的“钱学交易”行为正在逐步合法化,慢慢被接受和无奈的认可,比如邯郸出现了玉华中学、翰光中学、凌云中学、南湖中学等等,收费超乎寻常的高。普通孩子上完这些学校需要至少5万(其中包括择校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等),有的外加租房费可能要更多。简单一算发现,初中三年读下来就需要5万以上,一般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的话,需要10万多,无形当中给每一个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5.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与否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平,社会不公平谈不上和谐,和谐社会就需要社会公平,环环相扣。因此要想缓解教育的不公平,首先从政府部门入手,政策上对城乡一视同仁;教育资金上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和提高公办学校的建设;师资上,提高老师待遇,为老师均等的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并且更多更大的招收优秀毕业生,增加师资队伍,同时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以防老师的流失。对于学校而言,我们应加大老师的培训,不但是评价差的老师培训,也要让优秀的老师利用寒暑假也要走出去,传授更多更好的经验,并在学校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互赢互利的关系。给予老师流动站,末端学习等制度。总之,我们要持续保障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公平与充分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弱势群体教育补偿制度;科学树立教育发展目标与标准,加强教育督导与问责力度。
  参考文献:
  [1]毛燕.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学位论文][D].河北师范大学,2012.12
  [2]余秀兰.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李艳苹,关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作者简介:赵丽芳:女,邯郸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学.
  代表课题及论文:
  《邯郸市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
  《邯郸市社区就业问题的创新性研究》
  《大学数学教育方法的研究》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8]《对现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看法》河北科技学院;
  《如何提高高校多媒体教育效果》
  《大学数学教育方法的研究》
  《对现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看法》
  《如何提高转型期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