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作者】 范海江
【机构】 诸城市技工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
文化基础课教学出现一定偏差。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多变。很多学校为应对这种变化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些改革过分强调职业性与就业针对性,片面强调文化基础课仅为专业课服务,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使得整个文化基础课丧失了系统性与完整性,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的继续学习、个人发展都受到限制。
专业教学缺乏职教特色。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而长期以来,均是以“学科本位”为主导,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材老化,内容更新缓慢,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缺乏特色。
选修课开设不足。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普遍开设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选修课。选修课的缺失将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职业指导不力。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基本沿用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拘谨,教学效果较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仿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运用还不普遍。
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被调研学校的资源信息库建设都还不够完备,少数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也仅完成了几门课程的资源信息库建设。总体上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信息库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
2.专业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总体上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95%以上。近年来各学校对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非常重视,纷纷通过引进或培训来提高研究生学历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
3.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备情况差异较大,仅有少数学校实验实训设备配置较为完备,能够满足各种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多数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不够完备。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已经成为多数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瓶颈。
二、课程改革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当前与今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力求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设置的规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实现建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循着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岗位对应工作任务、任务对应职业能力的路径,定位培养目标。
2. 改革传统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要求的专门化方向和生产组织过程,建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全新课程体系。
3.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方向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题训练融为一体,营造“做中学、做中教”的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教学实习环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满足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应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精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教学能力的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开发配套教材,完善配套实训设备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本着务实、够用的原则,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编写配套教材和工作页。完善配套实训设备,保障实训功能至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6.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实训模块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件库、工作页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办法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1.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
文化基础课教学出现一定偏差。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多变。很多学校为应对这种变化而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些改革过分强调职业性与就业针对性,片面强调文化基础课仅为专业课服务,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使得整个文化基础课丧失了系统性与完整性,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的继续学习、个人发展都受到限制。
专业教学缺乏职教特色。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而长期以来,均是以“学科本位”为主导,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材老化,内容更新缓慢,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缺乏特色。
选修课开设不足。中等职业学校选修课普遍开设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选修课。选修课的缺失将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职业指导不力。调研中发现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上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基本沿用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拘谨,教学效果较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仿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运用还不普遍。
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滞后。调研中发现,被调研学校的资源信息库建设都还不够完备,少数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也仅完成了几门课程的资源信息库建设。总体上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信息库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
2.专业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总体上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95%以上。近年来各学校对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非常重视,纷纷通过引进或培训来提高研究生学历或相当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
3.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备情况差异较大,仅有少数学校实验实训设备配置较为完备,能够满足各种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多数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不够完备。实验实训设备的不足已经成为多数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瓶颈。
二、课程改革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当前与今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力求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设置的规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实现建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循着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岗位对应工作任务、任务对应职业能力的路径,定位培养目标。
2. 改革传统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要求的专门化方向和生产组织过程,建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的全新课程体系。
3.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方向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题训练融为一体,营造“做中学、做中教”的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教学实习环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满足现代中职教育的需要,应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精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教学能力的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开发配套教材,完善配套实训设备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本着务实、够用的原则,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编写配套教材和工作页。完善配套实训设备,保障实训功能至少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6.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实训模块资源库、试题库、教学课件库、工作页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办法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