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作者】 许 琴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把握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件学习生字,并巩固。
        2.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1—5)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把握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三、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2—1)
        课时目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师总结: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3、爬天都峰    (高、陡)     手脚并用     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