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校教学管理与校长的管理理念密切相关,校长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因此校长在面对高考改革时应尽快转变管理理念,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改革问题,未雨绸缪,主动迎接高考改革的到来。
关键词:高考改革 教学管理 策略与方法
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这将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校长应未雨绸缪,带领教师深入研读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考改革方面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上台阶。
一、增强对高考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校长首先不是行政事务的管理者,更不是权力和权术的运用者,而是学校教师思想和精神的领导者以及素质教育的领航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校长应该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凝心聚力,有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相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校长应增强对高考改革必要性的认识,运筹帷幄,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高考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尽管如此,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遍华夏大地的每一所学校,部分校长的观念陈旧,仍然停留在抓应试教育和升学率上,这势必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正如朱永新所指出的:“……这样的校长,我说他是‘厂长式的校长’。他领导的学校不是用来育人的,而是把学生当做产品来加工的。”为此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改弦易辙,顺应时代潮流,将学校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高考改革是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需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学校日趋膨胀,而弱势学校日益衰落,从而影响到学校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弱势学校摆脱困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校长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科学民主决策,趁高考改革的东风,抢抓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重新梳理教学管理思路,制定与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精神相吻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办出特色,产生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逐步缩小与优势学校的差距。
高考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高考改革从出发点上讲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但具体到每所学校能否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关键取决于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校长,才能造就出优秀的学校,才能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和精神家园。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管理的根本性变革,引领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二、充分认识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
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作为,精心谋划,逐步形成和完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迎接高考改革的到来。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观念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及其结果,教师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学环节、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驾轻就熟,短期内难以改变。不仅如此,教师观念转变不是强制性措施或行政命令就能够解决得了的,而是一个渐进内化和逐步转变的过程。为此校长应做好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介绍其他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研习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考改革政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作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专题报告等,以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桎梏,解放教师思想,更新其观念,从而使教师逐步树立与高考改革精神相适应的新理念。
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从理论上讲,高考改革不仅给考生带来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即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授课教师和高考相关科目的权利,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便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和擅长的科目。但从学校教学管理角度上讲,原有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既不是校长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就能够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照搬他校现成的管理模式就能够坐享其成的。校长只有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担当,艰苦探索和反复尝试,不断积累和深刻反思,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为此校长应在教育科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既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和不断总结,又要邀请专家学者亲临指导,组织校内专家型教师进行课题攻关,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惯性。目前的学生几乎从幼稚园开始就逐步养成了听教师讲解的习惯,小学和初中又强化了这一习惯。如果幼稚园、小学和初中不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到了高中要他们打破原有的习惯建立全新的学习习惯,那么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讲无疑是学习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很多学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而上述问题的存在会给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为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得不偷偷摸摸地退回到学生已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来,学校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校长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教师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学生的适应等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阻力,经历曲折。因此校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提前准备,才能把握先机,掌握主动。
三、思考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策略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将成为必然,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唯适者生存。因此校长应着力思考以下问题:
强化师资培训。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师的管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必须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实践表明,学校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质量状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就是强化师资培训。教师接受培训不仅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结构的完善、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活跃,而且有助于教师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新理念的确立。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角度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而且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正如崔允漷所指出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专家引领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搭建校内专家教师引领平台(如名师工作室等),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有更多的接触、选择、跟随专家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机会;积极引入校外的专家(如教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等),通过校本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与专家对话。”
优化课堂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科合理的管理。学校通过科学管理,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应从外在的强制性管理向深化课堂自律性管理转移,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制定学生学习规范和学习手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切实指导。同时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课堂观、教学价值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劳动,着力强化学法指导,鼓励、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行为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有助于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改进,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评价仍然停留在终结性评价上,割裂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即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片面地关注考试成绩,忽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忽视了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校长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不忽视结果的前提下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过程评价制度和实施细则,强化过程评价,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及其优化,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必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改进,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基于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能够经得住逻辑的推敲,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校长的态度与担当。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考改革 教学管理 策略与方法
新一轮高考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这将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必将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校长应未雨绸缪,带领教师深入研读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考改革方面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上台阶。
一、增强对高考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校长首先不是行政事务的管理者,更不是权力和权术的运用者,而是学校教师思想和精神的领导者以及素质教育的领航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校长应该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凝心聚力,有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相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被淘汰出局。因此校长应增强对高考改革必要性的认识,运筹帷幄,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高考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尽管如此,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遍华夏大地的每一所学校,部分校长的观念陈旧,仍然停留在抓应试教育和升学率上,这势必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正如朱永新所指出的:“……这样的校长,我说他是‘厂长式的校长’。他领导的学校不是用来育人的,而是把学生当做产品来加工的。”为此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改弦易辙,顺应时代潮流,将学校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高考改革是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需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学校日趋膨胀,而弱势学校日益衰落,从而影响到学校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弱势学校摆脱困境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学校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校长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科学民主决策,趁高考改革的东风,抢抓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机遇,重新梳理教学管理思路,制定与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精神相吻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办出特色,产生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逐步缩小与优势学校的差距。
高考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高考改革从出发点上讲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但具体到每所学校能否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关键取决于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校长,才能造就出优秀的学校,才能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和精神家园。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管理的根本性变革,引领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二、充分认识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
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作为,精心谋划,逐步形成和完善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迎接高考改革的到来。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观念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及其结果,教师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学环节、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驾轻就熟,短期内难以改变。不仅如此,教师观念转变不是强制性措施或行政命令就能够解决得了的,而是一个渐进内化和逐步转变的过程。为此校长应做好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介绍其他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组织教师研习素质教育理论和高考改革政策,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作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专题报告等,以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桎梏,解放教师思想,更新其观念,从而使教师逐步树立与高考改革精神相适应的新理念。
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从理论上讲,高考改革不仅给考生带来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即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授课教师和高考相关科目的权利,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便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和擅长的科目。但从学校教学管理角度上讲,原有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既不是校长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就能够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照搬他校现成的管理模式就能够坐享其成的。校长只有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担当,艰苦探索和反复尝试,不断积累和深刻反思,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为此校长应在教育科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既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和不断总结,又要邀请专家学者亲临指导,组织校内专家型教师进行课题攻关,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惯性。目前的学生几乎从幼稚园开始就逐步养成了听教师讲解的习惯,小学和初中又强化了这一习惯。如果幼稚园、小学和初中不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到了高中要他们打破原有的习惯建立全新的学习习惯,那么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讲无疑是学习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很多学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而上述问题的存在会给教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为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得不偷偷摸摸地退回到学生已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来,学校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校长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而且要想办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教师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学生的适应等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阻力,经历曲折。因此校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提前准备,才能把握先机,掌握主动。
三、思考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策略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将成为必然,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唯适者生存。因此校长应着力思考以下问题:
强化师资培训。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师的管理,高效的教学管理必须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实践表明,学校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质量状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就是强化师资培训。教师接受培训不仅有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结构的完善、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活跃,而且有助于教师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新理念的确立。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角度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而且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正如崔允漷所指出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专家引领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搭建校内专家教师引领平台(如名师工作室等),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有更多的接触、选择、跟随专家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机会;积极引入校外的专家(如教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等),通过校本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与专家对话。”
优化课堂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科合理的管理。学校通过科学管理,促成教学过程的优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应从外在的强制性管理向深化课堂自律性管理转移,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制定学生学习规范和学习手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切实指导。同时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课堂观、教学价值观、学生观和人才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劳动,着力强化学法指导,鼓励、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教学行为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有助于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改进,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评价仍然停留在终结性评价上,割裂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即过分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片面地关注考试成绩,忽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忽视了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校长在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改变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在不忽视结果的前提下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过程评价制度和实施细则,强化过程评价,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及其优化,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必将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促进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改进,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基于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能够经得住逻辑的推敲,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取决于校长的态度与担当。因此校长应从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