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展示学生个性 放飞学生心灵
【作者】 林美黄
【机构】 萧江镇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鲜明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放飞学生心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个性 心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把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留出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开发。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系统性;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及个性差异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向往,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开放思维角度,留给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飞扬。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题:“计算1+3+5+7+9+11+13+15+17”同学们看完题后,教室热闹起来了,他们都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纷纷汇报自己的做法。(1+9)+(3+7)+(5+15)+(13+17)+11=10+10+20+30+11=81;(17+3)+(15+5)+(13+7)+(11+9)+1=20×4+1=81;(1+3+5+7)×2+10×4+9=32+40+9=81;1+3+5+7+9+11+13+15+17=9×9=81,这样在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激活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再如:从0、3、5、7、8这五个数字中选四个,组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交流,得出: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应为0,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应该是3的倍数。而从3、5、7、8四个数字中选三个且和是3的倍数的数组有3、5、7、8。因此有7530、7350、5370、5730、3750、8730、8370、7380、7830、3780、3870共12个答案。
二、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再如教学《旅游中数学》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钱要到三个旅游点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三、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评价中成长
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改变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采用了“可爱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家长鼓励我”和“教师的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在上完“百分数”这节课后,笔者说:“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的三个词条对你这节课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8%,紧张占1%,遗憾占1%”。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0%,紧张占5%,遗憾占5%,因为我有一个问题知道答案,但没有举手。下次我一定会勇敢的去表现自己的。”
总之,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它自己的欢乐、悲伤!水的灵秀山知道,花的芬芳蝶知道,云的悲伤雨知道,鸟的喜悦天知道,孩子的心灵我知道……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使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他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才会使学生透过自己的心灵之窗看到美丽的花儿在窗前开放,听到可爱的鸟儿在林间歌唱,感受到成长道路上的一切美好。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为孩子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吧!让他们张开心灵的翅膀,更好、更健康的沐浴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0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6
[3]陈旭远,张杰.《实用新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0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个性 心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把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留出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让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开发。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系统性;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情感体验及个性差异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向往,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开放思维角度,留给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飞扬。
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题:“计算1+3+5+7+9+11+13+15+17”同学们看完题后,教室热闹起来了,他们都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纷纷汇报自己的做法。(1+9)+(3+7)+(5+15)+(13+17)+11=10+10+20+30+11=81;(17+3)+(15+5)+(13+7)+(11+9)+1=20×4+1=81;(1+3+5+7)×2+10×4+9=32+40+9=81;1+3+5+7+9+11+13+15+17=9×9=81,这样在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激活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再如:从0、3、5、7、8这五个数字中选四个,组成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交流,得出: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应为0,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应该是3的倍数。而从3、5、7、8四个数字中选三个且和是3的倍数的数组有3、5、7、8。因此有7530、7350、5370、5730、3750、8730、8370、7380、7830、3780、3870共12个答案。
二、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动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再如教学《旅游中数学》后,笔者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钱要到三个旅游点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三、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评价中成长
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改变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经常采用了“可爱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家长鼓励我”和“教师的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把对学生的评价记录下来,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在上完“百分数”这节课后,笔者说:“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的三个词条对你这节课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8%,紧张占1%,遗憾占1%”。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0%,紧张占5%,遗憾占5%,因为我有一个问题知道答案,但没有举手。下次我一定会勇敢的去表现自己的。”
总之,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它自己的欢乐、悲伤!水的灵秀山知道,花的芬芳蝶知道,云的悲伤雨知道,鸟的喜悦天知道,孩子的心灵我知道……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使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使他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才会使学生透过自己的心灵之窗看到美丽的花儿在窗前开放,听到可爱的鸟儿在林间歌唱,感受到成长道路上的一切美好。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为孩子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吧!让他们张开心灵的翅膀,更好、更健康的沐浴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60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6
[3]陈旭远,张杰.《实用新课堂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