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者】 刘汝涛 张 瑞 齐 淑 刘春光 王建立 张 彤

【机构】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教学改革问题上。现在国内提出的培养模式很多,但由于没有系统的进行对比和整理,它们的优缺点也不尽明确,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还不够系统和融会贯通。本文就国内提出的具有鲜明特征和实用性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案例和理论研究,梳繁理纷,以期推进人们对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基础研究型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Innovator Training"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on the issue of reform in teaching. Now the domestic training mode has been researched a lot, but since there is no system to compare and classify those training mod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not clear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or training mode is not systematic enough.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ractical innovator training mod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in our country to promoting peopl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ors and their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applicable-type talents, basic-research talents,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一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人人皆有创造的潜能,但并非人人皆有创造性,潜能是先天的,而创造性需要后天的培养[1]。我国在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更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钱学森曾经指出“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2]。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发展本国科技和经济,最近十几年,各国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人才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所需环境两个部分[3]。模式是指解决一大类问题的综合性的方法论[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培养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目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5]。
  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国内外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狭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指具有创新能力,能在某一专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东西的人,包括一种方法,一项发明,或者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广义上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性,能够开创新局面,能够自主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有贡献的所有人。这种人才一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能够在科研过程中独当一面,敢于创新、勇于质疑并富有挑战精神;同时,所有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并能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也属于这一范畴。创新人才都应拥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出色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毕竟“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6],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论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科技英才班”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造火箭”项目,都是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结果[7]。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全国大多高校的教育模式是重灌输轻启发——只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课本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思考,学生学到了知识却没有理解其含义,这对应用是很不利的;重理论轻实践——单纯以课堂讲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共性轻个性——我们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注意到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对学生水平的衡量也过于简单,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分数论英雄”,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会学以致用更不会有什么奇思妙想,只能培养出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已经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阻力。
  创新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环境、思维、人格、智力、动机和知识[9],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全面提高。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曾经说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10]。学思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是针对前面提到的重灌输轻启发这一弊端提出的。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要做到学思结合,老师也应主动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知行统一则是针对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提出的,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在我们这个社会,拿着硕士或博士文凭却不知道怎么开业的,大有人在[11]”。理论的产生就是来指导实践更高效的进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力武器,创新起于理论而终于实践,一个创新点能不能应用能不能起到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遗憾的是,目前大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到这个问题,所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达不到国家对于建设创新人才队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因此,知行统一是迫切而且必要的。针对教育上日益严重的“整齐划一”思想,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共性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管理,让教学更加有效率,然而个性是一个人发展的方向,是一个学生不可磨平的棱角,也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标志,个性的发展决定着一个人创新的水平。建立在共性上的个性是科学的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保障,如果说创新是水,那个性则是提供沧浪之水不竭动力的源泉,如果没有个性那创新也会干涸。
  我国关于创新人才的定义相对于国外还不够开放,也不够宽泛,国外对于创新人才的理解更加不拘一格,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关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文献和实际运用中能够发现,发达国家对于创新的认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只有最近的十几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成熟。值得指出的是,不同的国家因为其风俗习惯的不同对创新的培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德国人才的培养则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12],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一直被沿用至今。而美国大学的教育从几百年前就遵循自由教育。国外对创新教育的理解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陶行知就已对创新人才进行了研究,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师范学院就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13]。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创新的意识和理解上应该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形成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制定真正属于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一) 素质学分超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纺织大学在2010级新生中启动了这一模式,素质学分计划分为阳光责任、阳光习惯、阳光修养、阳光形象、阳光心态五大模块,采用“项目+载体+阵地+实践”的运行模式[14]。这一运行模式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每一个模块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培养素质、参考选项和考核依据对学生进行评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属于自己的计划并努力实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才。
  这一模式涵盖的培养方式比较多,所以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自己的培养方式,或者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发挥其更加丰富的作用和功能,这一模式在不同情况下的实际应用如下:
  1 “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长春工业大学将该模式划分为三大块[14]:(1)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让学生“吃透”自己专业的知识,最后再用一年在学生主修或者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专才”。(2)“按社会需求设计3种人才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技术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从事生产、开发。科研设计型:对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技术管理型:利用所学知识做技术管理工作,或非专业性的工作。(3)“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性强的本专科专业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总量的40%左右,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
  这种模式的每一块都突出了学生自身专业的重要性,将培养专才放在首位,注重学生专业的培养,及时的将学生分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同时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可以让他们更加迅速的进入到这一行业,精通这一行业,也使学生更快的拥有在这一行业较强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过度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过早的缩小,让学生在通识上的受教育水平降低,现在对科技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精通某一单纯的行业而是在精通自己专业的同时有更广的知识面,以满足行业与行业越来越紧密的交流。因此,我们在专注于“精”的同时也要兼顾“广”,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2 “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4]。“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育人模式。如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推行的“督导班”,河北工业大学建立了多家产学研教学基地,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机制等。
  这是一种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应用,这种模式将学校和企业有效的联合到一起,既缓解了学生和高校的资金压力也帮助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高校的就业率,同时也让学生更早的进入到企业,接触到实际操作环境,从而学习到真正的专业技能,提前让学生进入到工作状态,在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这一模式虽然已应用的比较成熟,但“订单生”进入学校后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失去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而且目前给予订单生的资金补助额度仍然比较小,在“订单生”毕业之后,大多都是去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基层工作,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下的合作企业大多会提前和学生签订协议,毕业后必须在其单位工作满其要求的年限,从而导致学生读书期间会背负一定压力,不利于其在学校的学习和创新。
  总之,实践证明该模式比较实用且能产生一定效益,其弊端也比较容易解决,比如学校可以相应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将公司的协议作些许改变。这些工作和尝试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努力,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让这一模式更加适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人才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的交流也是国际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该以开放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国际型、复合型、适应型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国际眼光、开放的思想推进教学体制的改革[15]。鲁东大学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14]。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集合了民主、多元、自由、创新等诸多优点的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也是学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后的一种新的超越,是我国在高等教育上进行改革开放和进行创新理念突破、创新人才突破的关键点。该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是认为实施开放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全体师生甚至全民族不仅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还需要比较开放的教学机制和更加灵活的教育体系,将办学的自主权放给高校,给予其更大的办学空间。最后,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既能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这对于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开放式的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极大地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有了上述条件,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有活力,才能拥有自主创新的基础,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沃土,才能“润”育创新型人才。
  该培养模式已在鲁东大学进行了试点。首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提问,老师也可以更加随性、更加不受约束的回答或者拓展其问题,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和老师为主,给予师生充分的发挥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大力提升学校之间的交流,让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有更多机会,更自由地去交流、去学习彼此的专业,或者同一专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就有了生出创新火花的“火源”。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管理开放、教育开放、学习的环境也更开放。这样的培养模式大大的消除了以往闭门造车的风险,取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环境下,师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可以更加无拘无束的交流,没有了上下级的感觉,这种交流也变得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凡事总是利弊共存,虽然这种模式拥有很多无可替代的优点,但正是由于其最大的特点—“开放”,才导致其可能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当我们的教育体系大量的吸收外来知识精华的时候也不可避免的会带进来一些糟粕,所以在采用这一模式时要建立一种合适的选择体系,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而不限制这一模式应有的自由思考方式。然而,所有的这些弊端对于其带来的重大改变而言都是可以接受,也是可以解决的,这种模式对教育的发展将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5E+3C” 
  “5E”,是五个关于人才培养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这五个字母代表了应该对学生着力培养的五个方面[16]: Engine:内在驱动力。内在驱动力的含义比较丰富,他强调的重点是一个人内在思想上的东西,指的是其想法或者思想对其产生的巨大动力,其中主要包括理想、品德、社会或家庭责任感、兴趣爱好等。Essential:创新所需要的基础的知识和基础的理论素养,当有了扎实理论基础,才有可能产生更加丰富的创新灵感。Exercise: 实训、训练和操作,这是最重要的实践部分,在这一环节所有的创新都将得到实际情况的检验,某一种创新实不实用,能不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贡献,能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都将是这一环节检验的重点对象。Exploration:探索、研究,这是新的一次创新的开始也是对上一次创新的继承,他强调的是创新人才所必须的大无畏的创新精神。Enterprise:创业、事业规划及实施,即创业素质。这是在创新之后的一次新的探索,创业对于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一项挑战,它不仅要求创业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更求他们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和高瞻远瞩的视野,要能想在别人之前做在别人之先,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考验更加严格、磨砺也更加苛刻。这里的创业是指广义上的创业,不仅包括学生自己创办全新的企业,还包括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事业,或者为国家的相关行业建功立业。 
  “3C”,也是英文单词的缩写,指的是三种教学资源,这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础,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是:Condition:条件,就是能够满足学生做实验搞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实验条件。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条件是创新的有利保障,尤其是好的实验条件更是科研的有利武器。Chance:机会,就是抓住一切能够利用科研资源的机会,让所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实验室的资源条件。Conduct:科学、合理、高效的引导。
  这种模式将更加具体的规划学生的培养方式,更明确的要求高校对学生要有哪几个方面的重点培养。这是一种渐进式的训练,先从内在驱动力开始逐步的提高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最后达到创业的最高目标,将创新发明用以生产,让理论的东西实现价值,让最初的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实现这一模式的价值;“3C”在实际的运用中应尽量严格达到所需标准,例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增设先进的实验设施和教学设施等。有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之后,学生们应该抓住每次机会好好利用,悉心听取导师的精心指导,这样的培养方式更加高效,也更简练。
  这一模式将人才培养划分为很多个具体的模块,从整体上改变了其他模式所具有的散乱的缺点,对人才的培养更加有条理也更加具有效率。它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概括为五种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方式更加明确,培养的方向也更清晰,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具备更高的素养和勇于创新的无畏的精神。同时这一模式也提出了培养人才所要求的必要条件,使之更加实际也更容易付诸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细节上做到了最好,所以它的缺点较少,实用且简单高效,但由于每个方面都要求的比较固定,所以在形势上可能会比较死板。
  (四) 合同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赣南医学院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制定了适合自己的模式,针对我国目前不少农村出现的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开创了“合同式”的培养模式[17]。目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典型培养模式,赣南医学院成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承担国家教育改革项目的高校,而且是独立承担该项目,深入开展基层医务人才的教育与研究。
  2006年至今,赣南医学院承担了300名“合同生”和683名医学院学生的培养任务。从最开始的调查分析到后来的真正实施,从只在赣州试点到在整个江西省全面展开,在国家关于卫生能力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赣南医学院创新人才模式促进了医学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种培养模式以服务高校学生为主 ,切实做到让学生没有经济上的负担,让在校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心一意学习科学知识,显著提高医术水平。它的主要特征和方式如下:
  1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没有经济负担
  每到高考前的几天,赣南医学院都会到各地宣传本校招生政策,扩大招生试点,广泛开展各式各样的招生活动,以确保更多的考生了解赣南医学院的教学方式和风格,让每位考生熟知政策,尽量减少考生因对政策不熟悉而错过报考机会。定向医学生招录后,学校与各县市卫生局、考生和家长联系,及时签订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协议书,保证考试定向生报到率达100%。
  王佩玉是该校基础医学院2010年级临床医学(定向)专业本科(2)班的学生,去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学校免收学费。由于考虑到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减免学费,就读后没有各种费用的烦恼,王佩玉欣然选择“合同式”培养模式,专心学习医疗知识、深入研究,最终在学习和实验研究上取得理想成绩。
  2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质量
  该培养模式致力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2008年,赣南医学院组织全校师生到赣州市的基层医疗院所,从所在地区的300多所医疗卫生院所中抽出卫生院60所,中心卫生院20所,让学生在这些院所实习的同时更深入了解该医疗院所的要求,更早的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培养方向。
  3保证学生就业率,改善农村医疗水平。
  赣南医学院实行这种培养模式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证自己培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去基层发光发热,将这种能力带到乡下农村,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改善基层的医疗卫生水平。
  该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做到了学习、创新与就业的完美融合。
  (五) “三学期制”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这种培养模式已经相当普遍并已成为主流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许多大学主要采用的模式。该培养模式是把大学人才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学期,但这三个学期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两头的学期比较长中间的比较短,所以也可以称为“两长一短”的培养模式,在新增的短学期中,所有的学生将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践和专业外的学习上。近几年,采取该培养模式的学校已经有很多,比如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等[18]。
  三学期制中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是长学期,这两个学期以讲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其重点是强化学生的基础和理论,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深化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培养其专业兴趣,这一点在与以往的两学期制的教授方式和内容相比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厚积薄发。夏季学期比较短,主要是以研究性比较强的实践实习为主,包括各种研究性实验、课程设计、辅修专业学习、暑期实习、科技创新和前沿知识讲座。这个学期特色鲜明,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承载的教育任务不比另外两个学期轻,它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三学期制培养模式不仅能缩小学生理论知识与世界前沿科技发展的差距,还能增强学生对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的判断力和自己对信息的掌握能力。
  山西大学在“十一五”规划后,明确了自己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即“五个转向”的新思路,其中“一个转向”就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教学研究型转为研究教学型”,建设国内较高水平的大学。山西大学在教学方法和实验方式上尝试了“三学期制”这一模式,2007—2008年在化学院进行试运行,制定了“三学期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教学办法,主要开展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培养,实施的主要对象是大四的学生,大一大二的灵活进行。采取的方式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制定研究课题,3-4名学生组成一组共同研究这个课题。同时,学院也与当地的钢铁煤炭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给学生去企业学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学期制”的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也改变了学生对专业性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上而是拓展到教室之外、专业之外,对化学未来的发展和地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接触的研究性实验与以往课堂上做的实验也有很大不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索新课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一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改变了以往老师提前订好题目,学生被动选题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经费不足,这一模式在山西大学开设的研究性实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第三个学期时间也比较短,在安排研究性实验方面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研究性实验技能与训练的强度,因此合理安排实验内容、调节课程时间对成功实施这一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六) “1+1+1”专业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具体的培养方法是将学生的培养分成三个阶段[19],每个阶段都有导师进行引导。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导学阶段。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导师引导学生慢慢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让学生尽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生活状态;第二阶段—导能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育自己创新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有导师进行引导教育,带领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拓展创新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就业做好准备;第三阶段—导业阶段,就是将学生由学校引向社会的阶段。这一阶段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学生也要努力配合老师完善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达到最高,不再单独强调某一种能力,而是要求各种能力的协调与全面提高,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
  该培养模式的鲜明特点是:一、校企联合培育。以校企专兼职的双专业导师共同引导学生为主要培养方式,实行双向选择,为每一名学生配两个老师,一个专职专业的导师和一名兼职专业的导师,将导学、导能、导业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二、实行三个方面的结合。这三个结合分别是—导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课堂的教学与课外的创新实习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这三个方面的有序结合实现了学生在学校的全方面能力的发展,带动学生在专业和个人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
  该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科研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20]。这与最近出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一样的[21],强调的都是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一模式突出了导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行这一试点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因为这一模式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该模式在人才的创新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但这一模式对学校的资金要求比较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七)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瑞典皇家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雪平大学和瑞典查尔莫斯工业大学经过四年的合作研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2],CDIO是四个单词的缩写:conceive(构思)、implement(实现)、design(设计)、operate(运行)。该模式是以产品的研发直到产品的正式运行为一个载体,让学生高效的、有机的学习高校的工程知识。麻省理工学院于2000年首次运行这一模式,随后我国的汕头大学也引进了这一模式,并开创了EIP—CDIO模式。CDIO模式在国内也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王硕旺在《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里阐述了这一模式的精髓,并解释了其原理。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郑薇薇在《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也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CDIO与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融合。
  世界各个国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会对这一模式也高度认可,CDIO具有三个特性:国际上先进、对象上普遍适用、理论上和科学上可实行度高。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工程理念、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密切联系实业。
  (八) 于华电蒙能包头公司的“3E”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华电蒙能包头公司员工工作情况的调查发现,该公司员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参与能力较差、自我提升能力不强,并对公司存在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培训成绩无有效评估手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公司结合实际通过做样板、基层调研、立项的方式逐步建立起“3E”模式。“3E”是指关于人才培养的三种机制:保障机制(ensure)、成绩评估机制(evaluate)、员工效力机制(energy)[23]。
  这些机制实施后,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历上专科以上由67%提高到74%,技能上高级工由29%提高到38%,技师人数由4%提高到6%;员工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显著提高,自创建这一模式之后的两年间,共收集合理化建议660条,落实252条,为公司节省700多万元,发表了科技方面的论文32篇。由于公司将员工的培养与评估有机结合在一起,员工在自我提升和参与培训方面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改善了公司的人才素质,为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活力。
  (九) “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英国、新加坡、德国的教育模式的研究,总结了这一符合中国国情同时又吸收了以上三个国家培养模式优点的人才培养方式[24]。以上三个国家的培养模式分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英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培养分为“1+1+0.2+0.8”四个阶段,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实训室的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的是“工作坊”模式里的主要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前两个月进行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后八个月到长三角地区的企业进行实习。这一模式就是让工厂发挥出学校的作用,让车间发挥出教室的作用,学校的教师骨干在企业也做骨干,学生在企业做学徒,通过互相配合,“师徒”共同完成企业的管理运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学校与公司、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公司企业在学校建设实训中心,实训中心是实验性的,即它提供的培训是虚拟的,项目和工作环境也是虚拟的,在保证成本的情况下将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有机结合,教师在企业里担任重要职位,学生做学徒,让老师的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学生也更快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然而,这一模式能否获得订单以及得到市场认可,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同时,设备资金的投入也是一大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一模式才能走向成功成熟。
  三 结论与展望
  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1/3研究生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一般”,这说明我们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比较落后,需要付出更多努力[25]。同时,学术自由的滞后发展也是制约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学术自由是指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自由讨论[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政学合一”的办学体制,限制了学校的自由发挥,让学校不能“因地制宜”,在学生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诸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安排不适应社会发展、教学方法和内容落后、实践不充分等问题[27]。我们应该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学科交叉教学,扩大学生专业外的知识量,例如美国很多大学要求学校把29%的课时量用于培养学生专业外的知识[28]。当然,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29]一文所讲,制度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就像土壤对于植物,植物要有活力土壤必须适宜植物的生长,而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则是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实践对于教育创新的作用[30]。
  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努力对我们国家的人才的培养和高级科学家的储备都至关重要。瑞士格桑国际管理学院在其《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61个国家中排名第19[31],比以前有显著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国对人才重视程度的增加,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各个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不断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冷余生.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 高等教育研究,2000,01:50-55.
  [2] 吴文涛,朱大勇,黄景荣,程晓红,张辉.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视角[J]. 高校教育管理,2013,06
  [3] 郭师虹,蔡安江,杨桂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22-124.
  [4] 张玥. 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D].湖北大学,2012.
  [5]林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0-117
  [6] 周瑛. 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5.
  [7] 胡轩魁,吴艳,薛梅.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编[J]. 中国地质教育,2010,02:26-31.
  [8] 潘中田,谢泳娟,韦健琳,陈才佳,何忠伟,邓年芳,谢小青. TRIZ理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 轻工科技,2012,12:101-103.
  [9] 高翔. 构建“闭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5:15-16.
  [10] 孙霄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2010,9.
  [11] 周瑛. 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与体系构建[D].西安理工大学,2005.
  [12] 刘宝存. 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3,05:6-11.
  [13] 王秀丽.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4] 程鹏,彭雁,王欢. 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9:142-143.
  [15] 林秀英,康勇,李端明. 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体制的探索[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3,01:4-6.
  [16] 王礼胜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5E+3C”. 光明日报,2010,11.
  [17] 肖呈生,刘民. 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和江西省赣南医学院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36-237.
  [18] 郝俊生,方莉,赵永祥. 以“三学期制”的实施为契机,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3:12-14+17.
  [19]张新科,王斌,杨润贤. “1+1+1专业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26:36-38.
  [20] 臧国宝,张小波,白湜. 网络环境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以二类本科院校翻译课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02-103.
  [21] 刘智运.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11,01:12-15.
  [22]肖莉.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
  [23]  赵晓东,李雪忠. “3E”人才培养模式给力一流企业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5:35-38.
  [24]  吴艳芬. “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一体和四个真实[J].安徽新闻出版社职业技术学院,2013.
  [25] 李军.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模式构建研究——以吉林大学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5-6.
  [26] 杨淞月.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7] 张莉莎.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问题、根源与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8] 蔡炎斌.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2:79-81+84.
  [29]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N]. 人民日报,2011-07-05008.
  [30]段友芳. “四个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音乐创新人才培养——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为例[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03:75-78.
  [31] 林崇德,罗良.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9-3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2109,2015Z011)和山东大学教学改革项目(11440074188201)
  作者简介:刘汝涛(197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环境污染与健康与教育管理的研究;张瑞(1991-),男,汉族,山东省济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齐淑(1989-),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刘春光(1985-),男,,汉族,山东省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张彤(1990-),女,汉族,山东省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王建立(1966--),男,汉族,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