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文化——开启学习数学之门的密码
【作者】 柳 红
【机构】 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第128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利用课堂,科学利用教材阅读材料,结合现实生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领悟力、感受数学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开启学习数学之门的密码。
关键词:数学文化 渗透 开启 密码
数学文化的狭义概念就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概念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在《谈谈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中指出,数学文化观下数学的教育功能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通过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同于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之昏昏欲睡,或者是让学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遨游,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才能让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诱导孩子开启学习数学之门呢?
一、有效利用课堂环节渗透数学文化
1、利用数学课前预习、上课的问题情境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七巧板的教学,从古代的一种拼板玩物引入,课前让孩子搜集有关七巧板的历史; 又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在课前这就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在课上整合,这样上课学生有了积极性,氛围活泼,教学内容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还能在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数学思想来体验数学文化。孩子只有有了积极性,开启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就不远了
2、利用情境导入这一环节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到数时,介绍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古埃及使用象形数字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学生体会到计数的方法不断发展,引起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如教学田忌赛马、鸡兔同笼的知识时,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从故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让孩子带着兴趣进入课堂,课堂效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3、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适当的契机渗透数学文化。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介绍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口诀,不仅能体现古人的无穷智慧,还从古人的口诀中找到乘法的意义以及如何得到的过程,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的口诀。又如《九章算术》在小学数学中出现多次,其中记录了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学习、理解古人记录的公式,从古人的思想中体会数学的概念、思考方法。对数学文化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也随之提升,看待数学也会有不一样的眼光:在数学文化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知识是高度概括、精准而完善,数学有很多的美,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领悟力,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会更有效。
4、课后小节时利用好数学文化让孩子欣赏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存在对称性,而产生了美感,如家具、建筑、蝴蝶翅膀和服装等。而这一对称美在几何图形中是广泛存在的,在物体、图形中,直线、点以及平面都是对称存在的,其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欣赏这些具有对称性且美丽的图案,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等,通过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美,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二、科学利用教材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文化。
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包含许多的数学史知识,这些阅读材料都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感受数学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通常都以“你知道吗”、数学故事等体现,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就必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教学百分数时,就有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还有指南针、算盘、中国正负数史……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学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联系,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立体,提高数学素养。通过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身的解题能力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在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带来的美。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生活更能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文化。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宇航员杨利伟手中的国旗,教室中张贴的国旗,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断臂女神维纳斯。先让学生视觉感受黄金比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与神奇,接着介绍课本51页中的数学文化——黄金比。学生便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用数学的眼光可以发现没美,用数学知识可以打开“美的密码”。学生会感到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世界如果少了比,也不会如此美妙而神奇,这时学生的眼球都被吸引过来了。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插入了有关比的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学生自然带着高涨的热情进入学习。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体验数学文化的乐趣。
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式多样,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深受学生喜爱。例如搜集数学史资料,汇集成册;数学名家分享读书吧;编制数学手抄,报电子小报;撰写数学日记等
1、搜集数学史资料汇集成册。比如,“祖冲之与圆周率”、“费希纳与黄金分割”等等。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相关史料故事,整理成系列阅读材料。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交流收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
数学名家分享读书吧!孩子们搜集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成就,拉进与数学名家的距离,感受数学名家的魅力。例如《天才小王子—高斯》;《小欧拉智改羊圈》等。
2、编制数学手抄报、电子小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小报美化、摘抄数学知识等自主活动中,了解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
3、玩转数学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年级推荐不同的数学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孔明锁、数独、24点、聪明格、魔方等传统智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奇,体验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撰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洞察周围,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数学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感悟数学的实用性、现实性。
学习数学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而数学文化为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内容有关的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使数学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进而使学生开启学习数学的之门的密码。
关键词:数学文化 渗透 开启 密码
数学文化的狭义概念就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概念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在《谈谈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中指出,数学文化观下数学的教育功能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通过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同于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当今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之昏昏欲睡,或者是让学在无边无际的题海中遨游,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才能让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诱导孩子开启学习数学之门呢?
一、有效利用课堂环节渗透数学文化
1、利用数学课前预习、上课的问题情境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七巧板的教学,从古代的一种拼板玩物引入,课前让孩子搜集有关七巧板的历史; 又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在课前这就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在课上整合,这样上课学生有了积极性,氛围活泼,教学内容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还能在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数学思想来体验数学文化。孩子只有有了积极性,开启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也就不远了
2、利用情境导入这一环节渗透数学文化。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到数时,介绍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古埃及使用象形数字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学生体会到计数的方法不断发展,引起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如教学田忌赛马、鸡兔同笼的知识时,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从故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让孩子带着兴趣进入课堂,课堂效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3、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适当的契机渗透数学文化。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介绍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口诀,不仅能体现古人的无穷智慧,还从古人的口诀中找到乘法的意义以及如何得到的过程,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的口诀。又如《九章算术》在小学数学中出现多次,其中记录了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学习、理解古人记录的公式,从古人的思想中体会数学的概念、思考方法。对数学文化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也随之提升,看待数学也会有不一样的眼光:在数学文化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知识是高度概括、精准而完善,数学有很多的美,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领悟力,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会更有效。
4、课后小节时利用好数学文化让孩子欣赏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存在对称性,而产生了美感,如家具、建筑、蝴蝶翅膀和服装等。而这一对称美在几何图形中是广泛存在的,在物体、图形中,直线、点以及平面都是对称存在的,其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欣赏这些具有对称性且美丽的图案,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等,通过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美,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二、科学利用教材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文化。
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包含许多的数学史知识,这些阅读材料都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感受数学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通常都以“你知道吗”、数学故事等体现,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就必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教学百分数时,就有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还有指南针、算盘、中国正负数史……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学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联系,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立体,提高数学素养。通过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身的解题能力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在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带来的美。
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来,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数学生活更能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文化。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宇航员杨利伟手中的国旗,教室中张贴的国旗,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断臂女神维纳斯。先让学生视觉感受黄金比给我们带来的美妙与神奇,接着介绍课本51页中的数学文化——黄金比。学生便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用数学的眼光可以发现没美,用数学知识可以打开“美的密码”。学生会感到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世界如果少了比,也不会如此美妙而神奇,这时学生的眼球都被吸引过来了。这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插入了有关比的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学生自然带着高涨的热情进入学习。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体验数学文化的乐趣。
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式多样,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深受学生喜爱。例如搜集数学史资料,汇集成册;数学名家分享读书吧;编制数学手抄,报电子小报;撰写数学日记等
1、搜集数学史资料汇集成册。比如,“祖冲之与圆周率”、“费希纳与黄金分割”等等。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收集相关史料故事,整理成系列阅读材料。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交流收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
数学名家分享读书吧!孩子们搜集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成就,拉进与数学名家的距离,感受数学名家的魅力。例如《天才小王子—高斯》;《小欧拉智改羊圈》等。
2、编制数学手抄报、电子小报。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查阅资料、小报美化、摘抄数学知识等自主活动中,了解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
3、玩转数学游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年级推荐不同的数学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孔明锁、数独、24点、聪明格、魔方等传统智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美妙与神奇,体验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4、撰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洞察周围,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数学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感悟数学的实用性、现实性。
学习数学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等于给了他们长久钻研数学的动力,而数学文化为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与内容有关的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使数学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枯燥呆板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生动有趣的学科,进而使学生开启学习数学的之门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