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作者】 王太莉
【机构】 金川县安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能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充实教育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借助古诗文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诗文经典句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深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典句子,以有效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1.科学准备,适宜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引用的古诗文经典名句大都是文言文,并且每个句式独立呈现,学生掌握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教师应全方位查阅资料,掌握引文基本背景和上下文内涵,正确解读教材,并结合教材特色找出经典名句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以此为抓手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德育目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论语学而》中的经典名句,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悌爱兄长的美德。孔子提出,“孝悌”是人的本质,只有遵循“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才能达到仁义之道。《家的意味》一课引入了此句名言,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教师应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解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师在教授古诗文经典语句时,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了解它关于教育品德和形成正确行为方式的意义就行了。
2.挖掘故事,适当拓展。
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科书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典故,以此为基础设计有趣的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友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态度。薛仁贵和王茂生是好朋友,王茂生是薛仁贵的救命恩人,后来薛仁贵成了一名将军,茂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送了他两壶水。他认为,当他处于低谷时,王茂生始终在支持他。现在,他已经拥有了荣华富贵,但并不收受厚礼,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正是对薛仁贵美德的表述。通过讲述“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典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激发其寻找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培养正确的友谊观。
(二)结合教材内容嵌入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而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实践探索,能够加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并从中获得健康观念。
1.注重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例如,在《师生交往》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墨子与其弟子耕柱子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从而改正自身的不足。师生交往期间,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和指导,而不是单純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提高学习效果。
2.课后实践。
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理论,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内心,真正成为学生的优良品质。例如,在《生命至上》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凡人善举”公益宣传,并在假期与朋友、家人共同参与“凡人善举”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分享自身的感悟,从而加深对“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认识。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收集旧衣服、慰问老年人、社会救助等,从而意识到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课堂知识,还要运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应积极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探索,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更清楚地认识传统文化对自我发展的意义,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形成正确行为,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青少年。在《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德”和“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仰,使他们依法办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社会生活讲道德》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演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可自行准备演讲材料,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以达到传播教育思想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治的密切关系,从而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改进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首先,从教学目标和整体道德发展的角度,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整合传统文化,结合目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次,在民族精神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渗透民族团结,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复兴。最后,在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可以开展道德教育,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全面提升道德素养。
结 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以改善教学氛围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他们也应该加强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品德和法治理念。为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树立健康理念,提高道德品质,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借助古诗文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诗文经典句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深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典句子,以有效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1.科学准备,适宜解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引用的古诗文经典名句大都是文言文,并且每个句式独立呈现,学生掌握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教师应全方位查阅资料,掌握引文基本背景和上下文内涵,正确解读教材,并结合教材特色找出经典名句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以此为抓手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德育目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论语学而》中的经典名句,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悌爱兄长的美德。孔子提出,“孝悌”是人的本质,只有遵循“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才能达到仁义之道。《家的意味》一课引入了此句名言,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教师应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解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师在教授古诗文经典语句时,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了解它关于教育品德和形成正确行为方式的意义就行了。
2.挖掘故事,适当拓展。
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科书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典故,以此为基础设计有趣的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友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态度。薛仁贵和王茂生是好朋友,王茂生是薛仁贵的救命恩人,后来薛仁贵成了一名将军,茂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送了他两壶水。他认为,当他处于低谷时,王茂生始终在支持他。现在,他已经拥有了荣华富贵,但并不收受厚礼,只收下王茂生的清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正是对薛仁贵美德的表述。通过讲述“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一典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激发其寻找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培养正确的友谊观。
(二)结合教材内容嵌入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而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实践探索,能够加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并从中获得健康观念。
1.注重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例如,在《师生交往》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墨子与其弟子耕柱子的对话,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用心,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从而改正自身的不足。师生交往期间,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和指导,而不是单純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提高学习效果。
2.课后实践。
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理论,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内心,真正成为学生的优良品质。例如,在《生命至上》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凡人善举”公益宣传,并在假期与朋友、家人共同参与“凡人善举”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分享自身的感悟,从而加深对“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认识。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收集旧衣服、慰问老年人、社会救助等,从而意识到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课堂知识,还要运用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应积极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探索,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传统美德,更清楚地认识传统文化对自我发展的意义,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形成正确行为,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青少年。在《我们与法律同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德”和“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法治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仰,使他们依法办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社会生活讲道德》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演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可自行准备演讲材料,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以达到传播教育思想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德治的密切关系,从而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改进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首先,从教学目标和整体道德发展的角度,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整合传统文化,结合目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次,在民族精神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渗透民族团结,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复兴。最后,在道德素质方面,教师可以开展道德教育,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全面提升道德素养。
结 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以改善教学氛围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他们也应该加强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品德和法治理念。为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树立健康理念,提高道德品质,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