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作者】 徐治成

【机构】 临川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性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 差异性教学 策略 
  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人类及民族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差异性教学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差异性教学的概述 
  差异性教学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虽然差异性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强调施教者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差异性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差异性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立足点,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严格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设定。第二,教学内容具有多样化特征。由于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不一样,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二 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策略的实施 
  差异性教学有别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个体为施教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呢? 
  1.差异性教学目标的设置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以对所学知识有基本的认识与理解为目标;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以巩固新旧知识为目标;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发展其学习思维为目标。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内容时,其中的百家争鸣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且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也略有差异。为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首先应立足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及教学要求;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再次,将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了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概念、发生背景、地点、主要人物等知识点;学习能力在中等水平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外,还应对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有较好的了解;学习能力较强者,除了能熟记以上知识外,还应掌握文中提及的思想家的重要成就、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知识,并思考儒家思想得到良好发展的原因。 
  2.差异性教学活动的设计 
  每个人在看待与解决问题时的思维都不同,故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保证活动的多样化,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重视学生的兴趣差异,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差异的良好机会。通过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点,能更好地开展有差异性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节内容时,男女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该节是属于战争类型的内容,男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且理解也相对容易;女生大多不爱战争类型的题材,可能会表现出兴趣不浓、厌学等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可通过播放短视频、制作PPT等方式吸引学生,从而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又如,在学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节内容时,此节内容属于文史类,且属于欧洲文化,许多女生会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如果单纯地讲授课文中的知识点,部分同学可能很难投入其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结合教材及教学目标,事先准备一些影片资料,如关于欧洲早期宗教、文艺复兴时期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视频,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差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3.采用弹性分组教学法 
  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及对事物的兴趣点存在差异。同时,每一节课在45分钟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若采用传统的依次讲解分析方法、答题技巧与记忆方法等教学方式,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组,然后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则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将学生进行动态分组,这样的分组教学方法称为弹性分组教学法。弹性分组属于一种动态分组,它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获得充分的尊重。 
  比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该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由于年代跨越时间长,该时期包含多个朝代,包括汉、三国时期、隋、唐、宋、元等朝代,每个朝代也有各自的政治制度,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甲同学对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较了解,但对隋唐时期制度的了解较欠缺;乙同学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较了解,但缺乏对汉、元朝代历史的了解,丙、丁同学所掌握的知识点侧重点也都不相同。各具差异性的组员共同讨论,发表的见解自然不一样,从而有利于学生自身优势的发挥,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4.课后作业的多样化设计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课后作业的设计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了解,然后在设计作业时难度应有所不同,体现出层次性:第一,基础性作业,主要是课后练习,适用于赶学习进度的学生;第二,在基础性作业的前提下增加一定难度,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第三,开放性拓展题目,适用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一节内容时,可设计几道题目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与完成。(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2)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政策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3)罗斯福新政对世界经济发展有无影响;(4)罗斯福新政与我国历代经济及政治政策有无相似之处。设计的问题难度逐渐增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答时也会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题目,但任何一道题目都能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后巩固,实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除了设计问题式的题目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一些趣味性或实践性较强的题目,如编排历史小剧、搜集历史人物的事迹、演唱与历史有关的歌曲等,都可以成为课后作业。 
  5.采用差异性评价方式 
  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综合多个方面,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应尽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合理性、科学性。比如,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者,应多给予鼓励,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促进其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居中者,可给予相应的激励,激发其学习动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者,可进行适当的鞭策,使其保持谦虚奋进的状态。 
  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堂练习。老师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在课堂上布置一些耗时较少的作业,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分析与点评。(2)试卷测评。每完成一个章节内容的课程学习,由教师结合学生情况设计试卷,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以此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3)问卷调查。教师设计一定的实践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以考查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思维方式等。评价的方式不限于这几种,教师还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发现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农明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7):134 
  [2]郭双剑.高中历史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2014(21):73 
  [3]寇军.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差异性教学[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201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