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课外语文教育的几点尝试

【作者】 徐丽华

【机构】 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重视课外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
  关键词:课外语文教育 ;课外活动 ;语文能力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了课外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课外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造性的实践,体验更多的社会和人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就不会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死知识,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引导课外阅读   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一位美国教育家的一句名言,它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作为教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这个典型例子,而且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广泛阅读生活气息浓郁的各类文章。我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利用《课外读本》中同样文质兼美的篇章,是课本的延伸,是举一反三的典型例子。《古诗文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份经典文化的大餐,从中可以吮吸民族优秀文化的乳汁。《初中生世界》推荐了许多成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学习迷宫。中学生利用这些优秀图书,在书海中畅游,尽性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外名著,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受到教育和震撼,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最后,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定期举办读书知识报告会、手抄小报展览。通过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尽情捕捉信息,摄入营养,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开阔胸怀,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对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语文能力
  想要获取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内有限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破小课堂的局限,拥有一个学习语文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了几项具体活动:
  1、坚持写日记、周记。倡导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用我手写我心”,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常写观察日记,获得丰富多彩的感知,再经思维的筛选贮存,一旦需要,信手拈来。学生的日记佳作精彩不断,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并推荐了部分同学的佳作去一些刊物上发表。
  2、举行演讲活动。结合教学,开展了题为《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带着梦想起飞》、《与善良同行》等演讲,这一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在理想、人生观教育方面起了良好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3、开展知识竞赛。竞争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的技能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举行了青春杯百科知识竞赛,内容涉及广泛,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重视说话训练。说话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我们专门开设了说话课,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情景对话、即兴讲话、讲故事等形式,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锻炼。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探索的兴趣很高。他们亲身经历成功和失败,亲身体验创造的甘苦,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三、组织社会实践   拓宽教育空间
  现实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源。作文教学必须面向现实生活,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身边的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我县的大型水电站,向相关人员咨询交谈并作好笔记;作市场调查写调查报告;参与城市绿化活动体验劳动过程中的辛劳和喜悦写成作文交流等等,这样加深了学生“语文反映生活”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爱乡爱校等教育,让他们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受益匪浅。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把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运作、相辅相成,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育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