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绽放在指尖的艺术——浅谈巧妙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作者】 许 玲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手工制作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实现化的视觉的美感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提升审美情感,促进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是发掘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使孩子通过手工制作活动,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废旧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提倡节约环保的今天,我们将废旧材料充分利用、自制各种玩具、体育器材、美化环境同时也在各项教育教学发挥不同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情感。
关键词: 手工制作、废旧材料、方法引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情感。
手工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活动,它有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剪贴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剪、拼、贴等技能;二是编织类活动,可以培养编、织、粘贴、润色等技能;三是泥塑类活动,可以培养揉、搓、捏、拼、贴等技能;四是雕刻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刻、润色等技能。陶行知先生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工制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而且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手工实践活动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和加工,制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从而可以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废旧材料的处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活动中应如何发掘废旧材料的利用价值呢?《纲要》中指出:“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便尝试使用废旧材料,并发现这里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指导理念
1、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
通过制作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2、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活动灵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懂得生活废弃物可以变成漂亮的艺术品或是有趣玩具,重新“认识”那些废旧物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用的材料”,并用来美化空间、装点生活。
3、以提倡环保制作为前提。活动中的的材料都应是生活中的废弃物,是“二手货”,无需特意去购买特别的制作材料,重在材料运用的合理和构思的巧妙。
二、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操作阶段
1、收集材料阶段。
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材料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启示。在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块废布边角料、一块泡沫、一个盒子等等都可以是变废为宝运用的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材料,寻找的途径是非常多的。
因此,平时我们要求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主动地从生活的角落去寻找可以做鱼、虾的材料,如果冻盒、蛋糕盘、废旧盒子等等,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我校各班设立了“废品回收站”,里面全是孩子们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旧挂历、塑料泡沫、海绵、包装纸等废旧材料,也有蛋壳、树叶、鹅卵石、芦苇杆、稻草等自然物材料,“废品回收站”的生意可火了,这些都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取舍的原材料。
2、分类、体验阶段。
收集废旧物品花样繁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门别类的放置,我们在“废品回收站”放置了几只收集箱,并在上面贴上让学生一看就能懂的标志,让孩子们能够积极有序地分类放置。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灵感往往是从体验材料开始的,开展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指导: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它的形状如何,色彩花纹是怎样等;另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等等。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相当重要的。
三、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方法引领
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呢?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从学生已有的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具体环节的设计,诱导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思维。
1、模仿制作。模仿图片或实物,根据其造型特点和规律,选取在形状上相接近、相类似的材料进行“仿制”。如根据图片中的美丽的小区,用药盒、牙膏盒、瓶盖等材料来制作各种房子。许多学生会将正方形药盒做房子、圆形瓶盖做窗户,这其中其实也就是模仿制作。这种方法在制作中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2、多角度感受。《节节虫》,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将多个纸杯串联,进行多角度观察,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像什么?当学生发现了灵感,有的说像象鼻子,有的说像长颈鹿脖子,有的说像毛毛虫……启发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多种联想,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求异思维能力,最后完成制作活动。
3、组合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几个不同大小形状的材料组合、叠加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想像、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构想出一件具体事物的图形,然后将其进行进一步组合粘贴等制作。例如在《家乡的老房子》中。孩子们在收集到的各种纸盒中选择不同高度、不同材质来进行组合。同时选用有图案的包装纸剪贴进行装饰。通过此活动学生学会了组合、搭建、挖空等多种美术技能。总(下转第15页)(上接第8页)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展开联想,能创作出各种构思巧妙的手工艺品。
4、随意裁剪。动手不受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会更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随形造型,将一只纸杯的杯壁剪开多瓣,就像太阳、帽子,如果用铅笔将其卷曲,就很像一朵花。再如,将果冻盒里面塞上漂亮的皱纹纸,并用花形状的软塑盖住,老师帮助串起来,就变成了很漂亮的风铃。
总之,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过发现、构思与创作三个方面才能使之完美。应多问孩子们象什么,还可以添些什么?孩子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瓶娃娃,花瓶;空蛋壳做成蛋宝宝、蛋壳贴画;废旧挂历制成风筝和衣服;各种包装盒制成机器人、汽车等等。在这样的制作过程中,对于孩子来说,制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精致,但学生能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制作的无限乐趣。
四、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收获
1.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1)综合运用小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废旧材料形状塑造形象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注意为学生准备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组装。在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创造力,在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掌握其基本方法,提高手工制作方面的能力。
(2)废旧材料变成的美丽的艺术品和有趣的玩具,是他们的奇思异想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活动房顶上、主题墙上挂着许多利用废旧物制成的玩具、装饰品;展示台上的学生作品同样也引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孩子们充分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快乐。
2.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虚心请教、认真构思、精心设计,赋予这些废旧材料新的生命力。如利用麻将席,制作出了培养学生耐心的“多彩多米诺”游戏、“数字大迷宫”等,设计精美、经久耐用、富有童趣,学生在夹夹、排排、串串中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3.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变废为宝”的基点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开展的“有趣的纸”、“七彩毛线”“纸箱变变变”等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总之,利用废旧材料来发挥它的价值,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增强了环保意识,使教学、游戏更丰富、更生活化! 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多元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张庆林《创作性培养与教学策略》重庆出版社2006.01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01
关键词: 手工制作、废旧材料、方法引领、创造力、想象力、审美情感。
手工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活动,它有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剪贴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剪、拼、贴等技能;二是编织类活动,可以培养编、织、粘贴、润色等技能;三是泥塑类活动,可以培养揉、搓、捏、拼、贴等技能;四是雕刻类活动,可以培养画、刻、润色等技能。陶行知先生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工制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而且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手工实践活动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和加工,制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从而可以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废旧材料的处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活动中应如何发掘废旧材料的利用价值呢?《纲要》中指出:“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此,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便尝试使用废旧材料,并发现这里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指导理念
1、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核心。
通过制作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2、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活动灵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懂得生活废弃物可以变成漂亮的艺术品或是有趣玩具,重新“认识”那些废旧物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用的材料”,并用来美化空间、装点生活。
3、以提倡环保制作为前提。活动中的的材料都应是生活中的废弃物,是“二手货”,无需特意去购买特别的制作材料,重在材料运用的合理和构思的巧妙。
二、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操作阶段
1、收集材料阶段。
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材料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启示。在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块废布边角料、一块泡沫、一个盒子等等都可以是变废为宝运用的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材料,寻找的途径是非常多的。
因此,平时我们要求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主动地从生活的角落去寻找可以做鱼、虾的材料,如果冻盒、蛋糕盘、废旧盒子等等,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我校各班设立了“废品回收站”,里面全是孩子们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旧挂历、塑料泡沫、海绵、包装纸等废旧材料,也有蛋壳、树叶、鹅卵石、芦苇杆、稻草等自然物材料,“废品回收站”的生意可火了,这些都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取舍的原材料。
2、分类、体验阶段。
收集废旧物品花样繁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门别类的放置,我们在“废品回收站”放置了几只收集箱,并在上面贴上让学生一看就能懂的标志,让孩子们能够积极有序地分类放置。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灵感往往是从体验材料开始的,开展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指导: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它的形状如何,色彩花纹是怎样等;另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等等。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相当重要的。
三、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方法引领
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呢?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从学生已有的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具体环节的设计,诱导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思维。
1、模仿制作。模仿图片或实物,根据其造型特点和规律,选取在形状上相接近、相类似的材料进行“仿制”。如根据图片中的美丽的小区,用药盒、牙膏盒、瓶盖等材料来制作各种房子。许多学生会将正方形药盒做房子、圆形瓶盖做窗户,这其中其实也就是模仿制作。这种方法在制作中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2、多角度感受。《节节虫》,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将多个纸杯串联,进行多角度观察,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像什么?当学生发现了灵感,有的说像象鼻子,有的说像长颈鹿脖子,有的说像毛毛虫……启发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多种联想,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求异思维能力,最后完成制作活动。
3、组合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几个不同大小形状的材料组合、叠加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想像、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构想出一件具体事物的图形,然后将其进行进一步组合粘贴等制作。例如在《家乡的老房子》中。孩子们在收集到的各种纸盒中选择不同高度、不同材质来进行组合。同时选用有图案的包装纸剪贴进行装饰。通过此活动学生学会了组合、搭建、挖空等多种美术技能。总(下转第15页)(上接第8页)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展开联想,能创作出各种构思巧妙的手工艺品。
4、随意裁剪。动手不受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会更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随形造型,将一只纸杯的杯壁剪开多瓣,就像太阳、帽子,如果用铅笔将其卷曲,就很像一朵花。再如,将果冻盒里面塞上漂亮的皱纹纸,并用花形状的软塑盖住,老师帮助串起来,就变成了很漂亮的风铃。
总之,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过发现、构思与创作三个方面才能使之完美。应多问孩子们象什么,还可以添些什么?孩子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瓶娃娃,花瓶;空蛋壳做成蛋宝宝、蛋壳贴画;废旧挂历制成风筝和衣服;各种包装盒制成机器人、汽车等等。在这样的制作过程中,对于孩子来说,制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精致,但学生能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制作的无限乐趣。
四、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收获
1.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1)综合运用小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利用废旧材料形状塑造形象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注意为学生准备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组装。在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创造力,在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掌握其基本方法,提高手工制作方面的能力。
(2)废旧材料变成的美丽的艺术品和有趣的玩具,是他们的奇思异想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活动房顶上、主题墙上挂着许多利用废旧物制成的玩具、装饰品;展示台上的学生作品同样也引起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孩子们充分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快乐。
2.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虚心请教、认真构思、精心设计,赋予这些废旧材料新的生命力。如利用麻将席,制作出了培养学生耐心的“多彩多米诺”游戏、“数字大迷宫”等,设计精美、经久耐用、富有童趣,学生在夹夹、排排、串串中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3.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变废为宝”的基点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开展的“有趣的纸”、“七彩毛线”“纸箱变变变”等活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总之,利用废旧材料来发挥它的价值,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又节约了资源,增强了环保意识,使教学、游戏更丰富、更生活化! 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多元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张庆林《创作性培养与教学策略》重庆出版社2006.01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4
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