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初探
【作者】 夏远芬
【机构】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课程思政越来越成为中职教育共识和自觉行动的背景下,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形成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思政教育元素体系,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方法思政等具体措施,以及形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课程思政;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鸣响了发令枪,也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拉开了序幕。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核心是在非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近年来,已有零星研究指向中职课程思政现状、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等方向,但是对于专业课程所承担的思政教育的子任务、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实施路径和评价尚未构成体系。因此,本文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构建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一、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因此,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思政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应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具有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行业或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职业人”,他们应具有幼儿保育专业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得出幼儿保育专业对应岗位职业素养需求,如表1所示。
表1:岗位对应职业素养需求分析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通过适当了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而阐述、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呈现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文字学科,更是一个感悟生命成长、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且是学习学前教育学等其他教育类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对学生托幼机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鉴于此,依据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结合岗位素养需求,提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是对思政目标的具体描述和量化,是实现思政目标的载体,是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围绕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五大思政目标,根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具体章节内容,结合当前时事,提出以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匹配,使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
表2: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匹配表
当然,这里仅仅只是列举个别思政元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远不止这些。并且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会不同,虽然会有不同,但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职业人的思政总目标是一致的。
三、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紧接着要思考“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具体落实课程思政元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以下具体措施:
1.抓源头——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
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政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摈弃“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自觉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作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师,应主动意识到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将外在责任升华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真正“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
同时,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多进行同行间的课程观摩,参与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提升自身思政能力。
此外,学前心理学教师因周课时多,和学生联系密切,更因为心理学神秘的力量和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功底成为中职生最为敬仰的教学团体。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牢记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尊重学生、以礼相待;教学中吃苦耐劳、耐心细心、宽容乐观,身教胜于言传,让思政随行。
2.重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隐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要以心理学的“学科之用、生活之用、人性之用”为思政要素,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悦纳自我,提升自我;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从生命观全程看待生命成长,从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以学前儿童认知培养和心理健康养成为宗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培养教育情怀。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中实现思想价值引领。
3.讲方法——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思政的美好愿景要变为现实,关键点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采用“模块三端分段推进”的教学策略,具体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助学”三大模块进行,在课程推进中同步实行隐性思政。
模块前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学生接受任务,完成预学。在预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探究意识,这些都是学科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
模块中端,在学生自学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学生尝试创造,教师参与协作;教师组织点评,学生阐述质疑;教师汇总评价,学生积累创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养成主动担当、尊重他人的意识;在尝试创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阐述质疑与积累创新中培养工匠精神。
模块尾端,学生就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应用于模拟场景和幼儿园实践,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学生运用所学促进自身发展,参与幼儿照护,于无形中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在了解依恋之后,利用角色扮演,学生模拟教师、家长、幼儿,应对上学哭闹问题。
4.强关联——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作用
专业课教师思政不可避免的存在碎片化、随意化、主观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有限,同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因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实现优势互补和高度协作。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支持者、协作者、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中,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施者,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对思政内容进行深化,发挥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元一体化作用。
5.多渠道——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除课堂教学之外,还有课后系列活动、见习、实习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深化课程思政。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时,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收集自己成长照片,感受父母不易,感悟生命的惊喜,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由于去幼儿园机会有限,组织学生通过制作育儿知识海报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拍摄抖音小视频,发布育儿知识,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教育情怀。
四、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评价需要变单一教学效果评价为多元发展性评价。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为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小组成员、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社会,他们共同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其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以思政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的变化。最后,注重评价形式的改变:除了成绩考核之外,通过观察、交流、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课前预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积极性、探究性学习成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只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舞台,也是价值引领的基地。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挖掘育人元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思政渠道,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盖庆武 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9:33-69
[2] 邱小艳. 高效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04.
[3] 程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20,09.
[4] 陈文娟. 《学前心理学》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2
[5] 鲁莉 董显辉. 中职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职教发展研究,2020.02
[6] 王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五维模式”探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01
关键词:中职;课程思政;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鸣响了发令枪,也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拉开了序幕。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核心是在非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近年来,已有零星研究指向中职课程思政现状、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等方向,但是对于专业课程所承担的思政教育的子任务、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实施路径和评价尚未构成体系。因此,本文以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构建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一、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因此,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思政教育目标的制定,一方面应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具有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行业或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职业人”,他们应具有幼儿保育专业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
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得出幼儿保育专业对应岗位职业素养需求,如表1所示。
表1:岗位对应职业素养需求分析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通过适当了解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而阐述、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现象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呈现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文字学科,更是一个感悟生命成长、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且是学习学前教育学等其他教育类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对学生托幼机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鉴于此,依据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结合岗位素养需求,提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是对思政目标的具体描述和量化,是实现思政目标的载体,是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围绕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五大思政目标,根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具体章节内容,结合当前时事,提出以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匹配,使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
表2: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匹配表
当然,这里仅仅只是列举个别思政元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远不止这些。并且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会不同,虽然会有不同,但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职业人的思政总目标是一致的。
三、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弄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后,紧接着要思考“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具体落实课程思政元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有以下具体措施:
1.抓源头——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
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推动者,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政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摈弃“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自觉提高课程思政意识。作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师,应主动意识到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将外在责任升华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行为,真正“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
同时,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多进行同行间的课程观摩,参与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提升自身思政能力。
此外,学前心理学教师因周课时多,和学生联系密切,更因为心理学神秘的力量和教师自身深厚的专业功底成为中职生最为敬仰的教学团体。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牢记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尊重学生、以礼相待;教学中吃苦耐劳、耐心细心、宽容乐观,身教胜于言传,让思政随行。
2.重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是隐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要以心理学的“学科之用、生活之用、人性之用”为思政要素,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悦纳自我,提升自我;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从生命观全程看待生命成长,从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以学前儿童认知培养和心理健康养成为宗旨,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培养教育情怀。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润物无声”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中实现思想价值引领。
3.讲方法——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思政的美好愿景要变为现实,关键点在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采用“模块三端分段推进”的教学策略,具体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助学”三大模块进行,在课程推进中同步实行隐性思政。
模块前端,利用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学生接受任务,完成预学。在预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探究意识,这些都是学科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
模块中端,在学生自学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学生尝试创造,教师参与协作;教师组织点评,学生阐述质疑;教师汇总评价,学生积累创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养成主动担当、尊重他人的意识;在尝试创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阐述质疑与积累创新中培养工匠精神。
模块尾端,学生就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应用于模拟场景和幼儿园实践,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学生运用所学促进自身发展,参与幼儿照护,于无形中进行劳动教育。例如,在了解依恋之后,利用角色扮演,学生模拟教师、家长、幼儿,应对上学哭闹问题。
4.强关联——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作用
专业课教师思政不可避免的存在碎片化、随意化、主观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有限,同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因此,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实现优势互补和高度协作。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的支持者、协作者、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中,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施者,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对思政内容进行深化,发挥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元一体化作用。
5.多渠道——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除课堂教学之外,还有课后系列活动、见习、实习等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深化课程思政。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时,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收集自己成长照片,感受父母不易,感悟生命的惊喜,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由于去幼儿园机会有限,组织学生通过制作育儿知识海报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拍摄抖音小视频,发布育儿知识,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教育情怀。
四、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评价需要变单一教学效果评价为多元发展性评价。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不再局限为任课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小组成员、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用人单位、社会,他们共同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其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以思政目标为依据,考核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人文素养的变化。最后,注重评价形式的改变:除了成绩考核之外,通过观察、交流、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课前预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积极性、探究性学习成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中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不只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舞台,也是价值引领的基地。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挖掘育人元素,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接受的思政渠道,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盖庆武 贺星岳.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9:33-69
[2] 邱小艳. 高效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04.
[3] 程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20,09.
[4] 陈文娟. 《学前心理学》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2
[5] 鲁莉 董显辉. 中职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职教发展研究,2020.02
[6] 王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五维模式”探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