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魏 彬

【机构】 南禅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更应首当其冲,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未来的社会干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工作者只有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营造愉快和谐的创新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课堂环境愈宽松,教师的压制与干预愈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因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宜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这既是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给学生多一点微笑,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每次上课总是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让学生觉得他们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很近。我在他们的心目中,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微笑老师”。
        给学生多一点鼓励。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真诚的鼓励和赞扬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记得大文豪马克·吐温曾这样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
        小学生年龄小,热情不能持久,教师有责任适时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经常激励他们,以树立他们对学习的信心,激活他们的思维。我班里的一位同学很内向很害羞,不管是朗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我一次也没有批评过他,每次总是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后,表扬他比上次有进步,并真诚地鼓励他继续努力。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精心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目的的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和指导,确定搜索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照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说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影响影响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重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的创新可能。
        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创新思维。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这样,在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会“津津有味”。
  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新课标认为: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内部和外部活动的基础上,主动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外部世界,从而形成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过程。小学生和成人一样生活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他们每天都会接触许多的社会现象,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于熟悉的学习内容,他们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应注意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的名胜古迹,有很多地方学生都亲身到过,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上台给同学讲述自己看到什么,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对于没有到过的地方,我就让学生找出中国地图,为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学生兴趣盎然,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再如其中一单元有几篇有关环保的内容,我就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社会,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我们宜兴市的环保情况,如水资源污染情况的调查,尾气排放,污染空气情况的调查,以及山区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等,然后进行调查结果、处理意见的交流,学生分析、交流得有模有样,此时俨然都是一个忧国忧民,身担重任的小大人。同时还让学生搜集资料,出一期专题板报,设计一张环保小报,使环保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这可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办到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让学生深刻认识创新的意义,积极开展创新的活动;努力使思品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创新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