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周德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学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耐心指导,长期坚持,才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
        在我们科学课的科学探究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取证态度与取证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这就需要科学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抓住有关环节,循循善诱,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再如,学习摩擦力时,在课的开始设置一个“抓泥鳅”的活动,学生在水里怎么也抓不起泥鳅,但在黄沙箱里却很容易抓起来,接着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情境设置疑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继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外、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推理,在证据和推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对于逻辑思维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知识,在“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这几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轻重、大小、材料)?然后进行推测,再进行实验验证,却发现“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系”这一实验结果。当发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决定物体沉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并根据分析和解释,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通过控制轻重(或大小)这一变量来研究物体沉浮跟大小(或轻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这一课,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相关因素的研究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活动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是要善于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不同,把他们区别开来,又要善于在不同的事物中发现他们的相同,并把相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更离不开它。学生从小学就应该获得这种能力。如学习“花、果实和种子”相关知识,为使学生掌握果实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将老师发给的和学生自己带来的果实进行分类。小学生都由他自己的独特的分类方法。有的说:“我把苹果梨等能吃的分为一类。”有的说:“豆角、黄瓜等绿色的分为一类。”还有的说:“花生、栗子等硬皮得分为一类。”还有的按形状大小生吃、熟吃…..等方法分类,五花八门,各有理由。接着学习科学上的分类法,让学生根据果皮有肉没有肉重新分为干果和肉果两大类。这样做既有趣,有丰富了知识、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思维能力。“对比试验”是科学课研究中经常用到的逻辑方法和试验方法,也是科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的希望在学生,虽然他们接受着不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素养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对科学课、对科学探究有种与生俱来的渴望与热情。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惟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科学课堂转变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