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思考
【作者】 王海蓉
【机构】 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保留着对诗的印象.读书之后,诗却在我们的成长中渐行渐远。现代诗歌教学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诗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到农村固有文化氛围和应试教育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现状尴尬。从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的新诗教学、当前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的困惑和关于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的几点思考等几方面入手来分析农村初中语文课的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新诗教学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关键词:现代诗歌; 农村初中;教学想法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这可能就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将大量诗词引入的原因吧。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不是很理想,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那么,诗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通过对当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分析显示,在初中阶段共安排了17课23首新诗(包括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册约4首,这是新课标关于新诗教学要求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可以说新诗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师生们重视。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到现代,诗歌发展轨迹清晰而又有传承性,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它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给读者一种美的熏陶和感受。
三、诗歌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农村固有文化氛围和应试教育等条件制约,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现状不如人意,甚至是尴尬的。
1.农村地区长期相对滞后文化氛围制约了新诗教学
我们所在的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一种比较闭塞的状态,由于文化氛围的缺失使得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诗歌特别是新诗这种文学形式对他们来说极其陌生,所以他们也不可能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欣赏氛围。即便有些家长稍微有点意识,也不过是让孩子背几首简单的唐诗。
2.当前应试压力使新诗教学忽视
不可否认,在高喊素质教育口号的今天,我们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之道,所以对本地区的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来说,升学率与各学科的成绩才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七科之首,书本知识考什么才是语文教师关注点,考试考什么我们语文课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看一看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卷我们就可以发现,诗歌考题在试卷中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就连作文要求都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条禁令挡住了多少热爱诗歌的人进入诗的乐园,诗歌被逐出作文训练的门槛,于是老师与学生心中都有了一种“诗歌就是了解一下,考试不作要求”的认识。
3.农村学生狭隘的视野使新诗被接受困难
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喜欢诗歌的,他们也有着城里孩子一样想象的翅膀。但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家长与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看些课外的闲书总是被冠以不爱学习的名头,结果学生最终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四、关于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于新诗教学,许多教育专家与学者也是说法不一,但对于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和语文教学对传承诗文化的责任义务却是被一致认可的。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新诗教学处境尴尬,困惑多多,如何改善新诗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3] 吴明京《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载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
[4] 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998
关键词:现代诗歌; 农村初中;教学想法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这可能就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将大量诗词引入的原因吧。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不是很理想,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那么,诗歌教学的现状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通过对当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分析显示,在初中阶段共安排了17课23首新诗(包括散文诗)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册约4首,这是新课标关于新诗教学要求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可以说新诗教学是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被师生们重视。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到现代,诗歌发展轨迹清晰而又有传承性,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它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给读者一种美的熏陶和感受。
三、诗歌教学现状
由于受到农村固有文化氛围和应试教育等条件制约,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现状不如人意,甚至是尴尬的。
1.农村地区长期相对滞后文化氛围制约了新诗教学
我们所在的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一种比较闭塞的状态,由于文化氛围的缺失使得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诗歌特别是新诗这种文学形式对他们来说极其陌生,所以他们也不可能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诗歌学习、欣赏氛围。即便有些家长稍微有点意识,也不过是让孩子背几首简单的唐诗。
2.当前应试压力使新诗教学忽视
不可否认,在高喊素质教育口号的今天,我们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之道,所以对本地区的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来说,升学率与各学科的成绩才是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七科之首,书本知识考什么才是语文教师关注点,考试考什么我们语文课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看一看近几年的语文中考试卷我们就可以发现,诗歌考题在试卷中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就连作文要求都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条禁令挡住了多少热爱诗歌的人进入诗的乐园,诗歌被逐出作文训练的门槛,于是老师与学生心中都有了一种“诗歌就是了解一下,考试不作要求”的认识。
3.农村学生狭隘的视野使新诗被接受困难
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喜欢诗歌的,他们也有着城里孩子一样想象的翅膀。但问题是现在的学生家长与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看些课外的闲书总是被冠以不爱学习的名头,结果学生最终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四、关于农村初中新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于新诗教学,许多教育专家与学者也是说法不一,但对于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作用和语文教学对传承诗文化的责任义务却是被一致认可的。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新诗教学处境尴尬,困惑多多,如何改善新诗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
(三)分析比较,领悟诗意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
(四)学写诗歌,读写结合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实践提高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3
[3] 吴明京《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载2001年8月9日《光明日报》
[4] 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