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综合实践课
【作者】 徐 玲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片繁华,一阵热闹,但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最让人费思量的是活动主题的选择。我们应该在选题这个问题上多加筹划,多下功夫。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课选题的思考:第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第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第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第四、创设主题,开发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凭着热情,带着冲劲,我们看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片繁华,一阵热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留下高兴了半截的学生。究其原因就是,一片大好形势下,大家急不可耐地一头扎进去,缺少筹划,准备不足,结果造成了方向的迷失,过程的困扰,终点的迟归。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我感觉最让人费思量的是活动主题的选择。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讲究自主,但自主性太大,反而使施行者无所适从;它讲究综合,但综合得太多,反而使老师们漫无边际;它讲究活动,但活动得太乱,反而使学生们找不着北,所以,应该在选题这个问题上多加筹划,多下功夫。
第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统一教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地方、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比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广东的凉茶,道滘的粽子,麻涌的香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年级的特点,年龄的特征,性别的区别,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第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第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学生的教育既有既定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大是非的培养,也有不能既定的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个人体验的小环境的需求。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未来,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如果不能和谐并进,支零破碎,只能彼此碰撞、扭曲、变形,甚至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活动主题时考虑整体与个体的问题,考虑大是非与小要求的关系。比如设置主题时,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心,设置“不合群怎么办?”、“早恋与友谊”、“尊师重教”等切合目前生活的小主题,也要设置“人生理想”、“国家民族”、“男人女人”等贯穿他们一生的大主题;既要设置“学生该不该戴首饰穿校服”的主题,也要设置“中国教育现状研究”课题;既要设置“东莞是全国拥有汽车比例最大的城市”主题,也要设置“人类文明进步与环境日益恶化的关系”问题;既要设置“我爱我家主题”,也要设置“我爱我的祖国”这样的主题。因为大是大非问题决定着少年强不强的问题,而少年强不强的问题,又决定着国家强不强的问题。这些大主题需要从小到大、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眼前的与未来的、大的与小的主题的关系是彼此推动、彼此融合的关系,不是你退我进、此消彼长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凭着热情,带着冲劲,我们看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片繁华,一阵热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校、许多老师都是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留下高兴了半截的学生。究其原因就是,一片大好形势下,大家急不可耐地一头扎进去,缺少筹划,准备不足,结果造成了方向的迷失,过程的困扰,终点的迟归。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我感觉最让人费思量的是活动主题的选择。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领域,它讲究自主,但自主性太大,反而使施行者无所适从;它讲究综合,但综合得太多,反而使老师们漫无边际;它讲究活动,但活动得太乱,反而使学生们找不着北,所以,应该在选题这个问题上多加筹划,多下功夫。
第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统一教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地方、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比如,以地区资源来讲,广东的凉茶,道滘的粽子,麻涌的香蕉,都是设置主题的资源,可以作为库存的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年级的特点,年龄的特征,性别的区别,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初一学生可以设置与人相处的主题,初二学生可以设置与物理相关的主题,初三学生结合化学课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我们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第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第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学生的教育既有既定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大是非的培养,也有不能既定的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个人体验的小环境的需求。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未来,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如果不能和谐并进,支零破碎,只能彼此碰撞、扭曲、变形,甚至适得其反。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活动主题时考虑整体与个体的问题,考虑大是非与小要求的关系。比如设置主题时,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心,设置“不合群怎么办?”、“早恋与友谊”、“尊师重教”等切合目前生活的小主题,也要设置“人生理想”、“国家民族”、“男人女人”等贯穿他们一生的大主题;既要设置“学生该不该戴首饰穿校服”的主题,也要设置“中国教育现状研究”课题;既要设置“东莞是全国拥有汽车比例最大的城市”主题,也要设置“人类文明进步与环境日益恶化的关系”问题;既要设置“我爱我家主题”,也要设置“我爱我的祖国”这样的主题。因为大是大非问题决定着少年强不强的问题,而少年强不强的问题,又决定着国家强不强的问题。这些大主题需要从小到大、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眼前的与未来的、大的与小的主题的关系是彼此推动、彼此融合的关系,不是你退我进、此消彼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