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读,成就语文课堂的精彩
【作者】 吴英春
【机构】 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品读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可见,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思维;语言
一、扣住文眼,品读妙悟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
例如,在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我就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二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在阅读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学生品味诗中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会从诗句本身出发,误以为诗描绘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从而脱离了诗人的本意,忽略了作者借联想所创设的意象,此时,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外引内联,才能领略诗句的真正意蕴。我问学生:这两句是写实景还是想象之景?结合上两句,学生顿时开窍:冬天怎么会刮春风?梨花只会在春天绽放。紧接着我又问: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学生根据胡地冬季的天气,很快得出了“大雪”的结论。此后学生通过探究,领悟了诗人借助春天之梨花盛景来写胡地雪大的情景。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八月胡地,飘飘洒洒地降下白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忽然而至,千万棵梨树上绽开了雪白的梨花。
驰骋想象之间,学生叹其为神来之笔,细品之下,这绚丽多姿的梨花胜景,是广阔雪域风狂雪虐的客观之景和诗人乐观进取不畏艰苦的主观之情交融幻化而成的。学生被感染了,其心与诗人之心相通,作品的意蕴就出来了。
三、想象意境,激活思维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如此,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何不让我们的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呢?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上课伊始,我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创设情境:1976年1月8日,巨星陨落,这时,江水为之沉凝、青山为之肃立,草木俯首、星月不移,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但是万恶的“四人帮”却不准人民举哀,他们还丧心病狂的攻击和诬陷总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天安门事件”。同年十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于是全国人民被压抑对总理的哀思之情,以排山倒海之势喷薄而出,至1977年总理逝世一周之际,这种哀思达到了最高峰,成千上百篇悼念诗文汹涌澎湃而来。
当代著名女作家柯岩也以真挚的感情写下了《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这首诗问世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因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然后我又饱含深情的朗诵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相信,这样以“品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定让我们的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关键词:阅读;思维;语言
一、扣住文眼,品读妙悟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
例如,在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我就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二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在阅读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学生品味诗中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会从诗句本身出发,误以为诗描绘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从而脱离了诗人的本意,忽略了作者借联想所创设的意象,此时,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外引内联,才能领略诗句的真正意蕴。我问学生:这两句是写实景还是想象之景?结合上两句,学生顿时开窍:冬天怎么会刮春风?梨花只会在春天绽放。紧接着我又问:这两句究竟写的是什么?学生根据胡地冬季的天气,很快得出了“大雪”的结论。此后学生通过探究,领悟了诗人借助春天之梨花盛景来写胡地雪大的情景。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八月胡地,飘飘洒洒地降下白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忽然而至,千万棵梨树上绽开了雪白的梨花。
驰骋想象之间,学生叹其为神来之笔,细品之下,这绚丽多姿的梨花胜景,是广阔雪域风狂雪虐的客观之景和诗人乐观进取不畏艰苦的主观之情交融幻化而成的。学生被感染了,其心与诗人之心相通,作品的意蕴就出来了。
三、想象意境,激活思维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如此,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才能理解其意境。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何不让我们的学生奋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呢?
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上课伊始,我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创设情境:1976年1月8日,巨星陨落,这时,江水为之沉凝、青山为之肃立,草木俯首、星月不移,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但是万恶的“四人帮”却不准人民举哀,他们还丧心病狂的攻击和诬陷总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天安门事件”。同年十月,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于是全国人民被压抑对总理的哀思之情,以排山倒海之势喷薄而出,至1977年总理逝世一周之际,这种哀思达到了最高峰,成千上百篇悼念诗文汹涌澎湃而来。
当代著名女作家柯岩也以真挚的感情写下了《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这首诗问世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因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也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然后我又饱含深情的朗诵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相信,这样以“品读”为核心的语文课,定让我们的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