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谭 懿

【机构】 利州区工农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汲取与积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及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要是指导“精读”的话,课外阅读则是“博览”。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因此,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把课文讲读化为文学作品欣赏,优化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块主要阵地,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益直接影响着读书活动的质量和效能。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必须立足教材文本,立足课堂主阵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体验、交流活动中习得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为课外阅读引发兴趣,提供有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会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中精彩的情节介绍给学生,如在学习《空城计》、《美猴王》的时候,让熟悉原著的学生简介文中精彩片段,从而激发学生想要阅读原著的愿望。同时我还灌输开卷有益的思想,并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强化读书的好处。如讲读冰心的《忆读书》,我让他们明白,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大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在每次大文化素质检测中成绩优异者,都会获得我在上面题写赠言的优秀读物一本。为推动课外阅读的实施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每学年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时空,保障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而且还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时间。如①开放学校图书室,班级成立图书角,我首先买一些适合初中生的课外读物放到图书角,如《读者》、《意林》等,带动学生自发地把家中的书籍暂时存到班里来,由小干部登记造册,管理借阅。同时为每位同学征订《语文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②精心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家长会上,使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黑板右侧或教室内等处写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如:“课外书,你永远的朋友”、“你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吗?”、“从小爱读书,一生都幸福”、“知识海洋,让你幸福徜徉”……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队课等。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书籍。③从七年级开始,坚持每周都抽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我会拿一本书坐在讲台上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文学的世界。在班班通建立后,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带领学生阅读电子文学作品。
  三、注重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技能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态度。态度决定质量。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端正态度,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积极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能进一步地理解吸收,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其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再次,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但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博采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经验,摸索规律技巧。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经验,有技巧的,关键是善不善于总结反思。分析一篇文章,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
  俗话说得好,教与学都无定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还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他们兴趣的培养,有效开展阅读引导和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