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

【作者】 陈 芳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可谓成亦课堂、败亦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位老师的迫切需求。因此,语文教学应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积极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现在,就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谈一些认识。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俗话说得好“给点阳光就灿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只要给他们点“好脸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最想停留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学生最想亲近的人,于是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因此,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置悬念,采取多方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大禹治水》时,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两个同音字:制和治。这样设置悬念,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努力营造一个育人、诗意、高效教学的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要巧妙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美妙的音乐,可爱的故事人物,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向往以久的故事王国,大大提高了其学习生字的积极性。要围绕教学重点及时进行“搭桥铺路”,利用趣味故事、图片欣赏、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要让学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如果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语文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来的思想、智慧和行为火花,聚点成辉,及时肯定、鼓励,创造人人争强、个个进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二、合作探究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自由发挥空间,组织积极合作探究语文学科知识。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寓教于乐和诱思解疑注入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合作探究,获取更多的语文信息和能力。要把教师自己的情感真实、激情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就必须深挖教材、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真实的传递给学生,展示给学生一个真实、充满激情的课堂。采用质疑导学,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一定要设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课堂主动合作探究的主人!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得到发展。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
  三、拓展延伸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大语文”观,应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迁移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