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爱说、会说的孩子
【作者】 刘 璐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根据学情,寻求对策,研究并运用创造性的教法以改变现状,提高孩子与别人交流的兴趣,缩短与学生差距,以此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现状 培养 兴趣 乐于 交流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刚步入校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感到很陌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既害怕又好奇的感觉。在这种复杂情感的影响下,一开始就想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快乐地“说”有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所教的一(3)班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不愿表达或表达不出来,给课堂学习带来极大地困难。针对此现象,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学前教育状况、父母文化层次通过他们中的多数都是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家长文化层次做了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1、我班50人,其中40人为流动农民工子女,他们大多来自河南、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边远农村或山区。2、这部分孩子学前教育是空白,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在校或是在家,基本没有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以上调查我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不爱发言做了如下分析:1、流动人口方言重,开口说话怕别人笑话。2、家庭收入低,课外读物较少,阅读量小。3、社会实践活动少,眼界不开阔,与他人交流话题少。4、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少。因此,我们班的学生,据我观察,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占15%,经提示后达到30%,同桌交流时主动说的达到25%,还有30%的学生不敢与别人交流。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班级学生流动人口较多的一年级语文教师,更有必要根据学情,寻求对策,研究并运用创造性的教法以改变现状,提高农民工子女乐于与别人交流的兴趣,缩短与城镇学生差距,以此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的学生说话能力尚在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有讲普通话的习惯,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与人交流的意识,有表达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能打下扎实的说话功底,并能把说话能力的培养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构建师生互尊的民主课堂,让学生敢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说不出时,我就和蔼地说:“不要紧,慢慢想,一会老师还找你。”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我就帮助他(她)说:“不错,如果你能结合某个地方,那就更完美了。”当学生说错时,我就说:“没关系,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混淆或弄错了,再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真行,肯动脑,有创意”。
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在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不再有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不再把自己当作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愿意作老师的帮手,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每一课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单元不同的主题编排了不同的语言情景,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无论是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在识字教学中,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搭建一个更有趣的氛围去学习,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三)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说。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表扬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以外,更倾向于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五角星”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就象宝贝似的重要,为了得到这些宝贝在课堂上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积极开动脑筋,踊跃的发言,有时你不叫他,他们狠不得把小手伸到你的脸上生怕你看不到似的。所以针对低段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班级中,我们就更有必要要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推动学生说的愿望。
(四)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
低年级教材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在丰富的语境中就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使学生愿意说,乐说,会说。
(五)教师规范引导,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班里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不同地地方,存在着文化地域的差异,如,四川籍孩子比较爱说上课比较活跃,甘肃籍孩子就显的沉默寡言,这样就造成班级孩子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不乏有口才好的,也有的由于个性差异,平时沉默寡言,表现内向,不善言语的。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得:
1、严格要求,规范表达
(1)完整性。一年级的孩子说话常常是有头无尾,缺乏完整性。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起来总是简单地说出答案。这时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学完了一篇课文,能完整的把课文中的小故事叙述出来。
(2)连贯性。连贯性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完整性相对于的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连贯性则要把多句复杂的话说连贯,说通顺。在一开始学生结结巴巴说不完整,我就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三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连贯。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提高得很快。
2、形式多样,熟练表达
(1)自对自说。看图说意时,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对自轻轻说一遍。在大家讨论交流后,还可以再一次自对自说一遍,从而比较出两次的不同点,既提高说话水平又巩固所学内容。
(2)同桌互说。在学习完生字后,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交流识字方法的形式。不仅培养了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互助的能力。口才好的学生带动口才差的学生,提高说话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流活动。如:口语交际课上评选交际小明星;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利用中午读报时间长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利用班会课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一周的学习和表现;课前一分钟开展“我来说新闻”活动。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熟练的表达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中上等学生有较好的效果,语言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高,而后进生由于自觉性较差,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低段的语文老师仍要多创造说的机会,不要仅仅训练教材中安排的几次口语交际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而是要让兴趣长期保持下去,做一个爱说、会说的孩子。让每个学生都有许多次机会得到训练。莆田有句俗话“石头侵久了,也会长青藻”。一次又一次的亮相而且尝到成功的体验后,学生的胆子也就大了,态度也会自然,思维也会更清晰。说话的能力也会更强!
关键词:现状 培养 兴趣 乐于 交流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刚步入校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感到很陌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既害怕又好奇的感觉。在这种复杂情感的影响下,一开始就想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快乐地“说”有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所教的一(3)班的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不愿表达或表达不出来,给课堂学习带来极大地困难。针对此现象,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学前教育状况、父母文化层次通过他们中的多数都是流动人口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家长文化层次做了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1、我班50人,其中40人为流动农民工子女,他们大多来自河南、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边远农村或山区。2、这部分孩子学前教育是空白,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在校或是在家,基本没有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以上调查我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不爱发言做了如下分析:1、流动人口方言重,开口说话怕别人笑话。2、家庭收入低,课外读物较少,阅读量小。3、社会实践活动少,眼界不开阔,与他人交流话题少。4、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少。因此,我们班的学生,据我观察,在课堂上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占15%,经提示后达到30%,同桌交流时主动说的达到25%,还有30%的学生不敢与别人交流。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班级学生流动人口较多的一年级语文教师,更有必要根据学情,寻求对策,研究并运用创造性的教法以改变现状,提高农民工子女乐于与别人交流的兴趣,缩短与城镇学生差距,以此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的学生说话能力尚在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有讲普通话的习惯,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与人交流的意识,有表达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能打下扎实的说话功底,并能把说话能力的培养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构建师生互尊的民主课堂,让学生敢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说不出时,我就和蔼地说:“不要紧,慢慢想,一会老师还找你。”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我就帮助他(她)说:“不错,如果你能结合某个地方,那就更完美了。”当学生说错时,我就说:“没关系,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混淆或弄错了,再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真行,肯动脑,有创意”。
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感到自己的尊严。在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不再有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不再把自己当作权威,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愿意作老师的帮手,愿意说出自己的方案。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
与旧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每一课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针对每单元不同的主题编排了不同的语言情景,借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书本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产生迫切想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自然地流露,主动地参与到说的过程中去。无论是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在识字教学中,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搭建一个更有趣的氛围去学习,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三)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愿说。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表扬的形式有不同的需求。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以外,更倾向于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五角星”等,这些对他们来说就象宝贝似的重要,为了得到这些宝贝在课堂上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积极开动脑筋,踊跃的发言,有时你不叫他,他们狠不得把小手伸到你的脸上生怕你看不到似的。所以针对低段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班级中,我们就更有必要要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推动学生说的愿望。
(四)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
低年级教材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在丰富的语境中就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使学生愿意说,乐说,会说。
(五)教师规范引导,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班里的学生,由于来自全国不同地地方,存在着文化地域的差异,如,四川籍孩子比较爱说上课比较活跃,甘肃籍孩子就显的沉默寡言,这样就造成班级孩子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不乏有口才好的,也有的由于个性差异,平时沉默寡言,表现内向,不善言语的。为了让全体学生的口才得到平衡提高,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引导过程中,使学生说话的热情得到激发,说话的能力得到培养。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得:
1、严格要求,规范表达
(1)完整性。一年级的孩子说话常常是有头无尾,缺乏完整性。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回答起来总是简单地说出答案。这时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学完了一篇课文,能完整的把课文中的小故事叙述出来。
(2)连贯性。连贯性是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一步的提升。完整性相对于的是一句简单的话,而连贯性则要把多句复杂的话说连贯,说通顺。在一开始学生结结巴巴说不完整,我就让学生先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三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连贯。这样大大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提高得很快。
2、形式多样,熟练表达
(1)自对自说。看图说意时,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对自轻轻说一遍。在大家讨论交流后,还可以再一次自对自说一遍,从而比较出两次的不同点,既提高说话水平又巩固所学内容。
(2)同桌互说。在学习完生字后,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交流识字方法的形式。不仅培养了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互助的能力。口才好的学生带动口才差的学生,提高说话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交流活动。如:口语交际课上评选交际小明星;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利用中午读报时间长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利用班会课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一周的学习和表现;课前一分钟开展“我来说新闻”活动。在不同的交流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熟练的表达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中上等学生有较好的效果,语言能力得到了较高的提高,而后进生由于自觉性较差,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低段的语文老师仍要多创造说的机会,不要仅仅训练教材中安排的几次口语交际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而是要让兴趣长期保持下去,做一个爱说、会说的孩子。让每个学生都有许多次机会得到训练。莆田有句俗话“石头侵久了,也会长青藻”。一次又一次的亮相而且尝到成功的体验后,学生的胆子也就大了,态度也会自然,思维也会更清晰。说话的能力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