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龙孝敏

【机构】 屏山县屏山镇缸坪基点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能力历来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它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又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张志公先生说:“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就更为重要,它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语文水平。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目标管理
  1.达到一个基本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要用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要读得流利,不能结结巴巴、吞吞吐吐,要读出感情,注意轻重缓急,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句段之间的停顿。
  2.注意两个方面的培养。(1) 注意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培养。(2)注意学生认真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具体指认识生字、掌握词汇、理解句子,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谈的书报的能力。良好的阅读可惯是指能自觉认真、独立思考、查阅笔记等阅读习惯、
  3.做到三个结合。(1)阅读与接受美的熏陶相结合。阅读教学要把学习语言文字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结合起来。(2)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法,再将课内学到的方法有目的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巩固课内知识,扩大知识面。(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教学要学习、掌握、积累词语和句子,学习掌握文章的选材、布局谋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读写相得益彰。
  4.解决四个问题。阅读课文从宏观上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解决这四个问题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途径。
  5.过好五道关口。阅读教学要过好识字、释词、读句、理段和明篇这五道关口。识字关,能凭借汉语拼音,依据汉字规律,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能读字音、辨字形、明字义。释词关,会通过查找字典词典,结合语言环境等多条渠道理解词意,并积累词语。读句关,能读通句子、读出语气、理解句意、认识句式。理段关,能理清段落、划分层次、归纳段意、分清结构。明篇关,能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法、质疑问难。
  二、发挥思想教育功能
  阅读过程,一般是“文字一一内容——思想”和“思想——内容——文字”的双向过程。前一过程的特点是以文悟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后一过程的特点是因道品文。即从中心思想出发,进一步品味、赏析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这是和前一过程相逆的心理过程,以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为核心,体现了文和道的辩证统一,也表明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在“双向"过程的基本机制下,紧扣教材,发挥它的形象感染、情感陶冶、逻辑摄服作用。
  1.形象感染。在阅读教学中,课文里塑造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常常使同学们深受感动,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榜样和力量。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他们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具有很强的感受性。我们要善于发挥教材的形象感染力量,抓住重点的词句和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品格,并注意恰当运用插图和声象教具配合讲读,以增强熏陶、感染力量。
  2.情感陶治。一篇篇课文是思想、信息、情感的载体,用不同方式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需要激发作者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切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从而引起思想共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3.逻辑摄服。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教育性,除了内在的思想、情感外,还有它强有力的逻辑力量。课文的思路和严谨结构,在学生阅读理解中一旦有所领悟,就会感受到课文的逻辑力量,势必会强化教材所阐述的思想、观念和蕴含的情感。
  例如《为人民服务》第二段阐述了人生的价值,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说过的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不仅需要理解文言词语“固、或”,还特别要理解“泰山、鸿毛”。这样才能懂得死的意义中的“重”和“轻”。接下来就是逻辑上常见的三段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死的,他的死就是比泰山还重的。讲读的重点是其中的大前提,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运用逻辑引读法让学生领悟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感受课文的逻辑力量。从全文的教学而言,如果没有对课文内的逻辑结构的理解,就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课文所闸明的中国共产党“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寻求多角色效应
  阅读教学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强化角色意识,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扮演角色,以寻求教学中的多角色效应。
  1.兴趣的引发效应
  兴趣是成切的基因。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充当角色,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写景文,可根据教材确定景点,以导游的身份安排游览,引其循路览物,触景生情:也可面对文中画面的游人的身份巧妙设问,要其介绍画面。这样,学生或者跟着导游游山玩水,或者带着游人寻路通幽,其兴趣必然浓郁。对叙事文,教师可充当角色,引其入境,促使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内容。
  2.难点的突破效应
  由于水平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中常会遇到难点。对此,教师有针对性地充当角色,可以转换思维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寓意的理解是寓言教学的难点,直接奉送寓意,学生则难以接受,而直接要其说出寓意,学生又难以胜任。如果教师有目的地充当角色,巧问妙引,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情景感受,则可使其顺利地悟出寓意。如《揠苗助长》教学中,我充当“拔苗人”向学生质疑:同学们,真怪呀,我巴望禾苗快长,为什么把它往高处拔竞枯萎了呢?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直接与文中人物会面或解难或评说,能使其具体形象地理解寓意。
  3.心理沟通的效应
  由于师生年龄水平的差异,使得师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心理差异,这往往使教与学出现异步现象。而教师充当角色,则可沟通师生心理,促使教与学协调同步。首先是语言角色化,教学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角色设计语言,要根据学生年龄、水平特点而设计语言,使语言具备孩子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童心。要精心锤炼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以趣化语言,使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并富于幽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语言要温和亲切,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其次是情境角色化。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随机充当角色,朗读也好,表演也好,均可参加,和学生一块玩、一块乐、一块演,这样,就能使角色成为沟通师生心理的纽带,以优化教学效果。